又到年底聚会季,弱弱问一句:月经期能K歌吗?

唱歌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舒缓紧张的情绪和工作压力都有不小的帮助。无论是休息聚会约上三五好友去KTV“吼”几嗓子,或者路边、公园轻声小唱,还是在浴室里慷慨激昂地自我沉醉,唱歌都是很好的娱乐方式。

KTV里大家可以一起唱歌跳舞,一起玩小游戏,输了的喝水或者喝酒,谈天说地,不亦乐乎。虽然有时自己会是最狼狈的那个人,但是依然感觉很快乐!那么对于广大女性朋友来说,在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特别脆弱的特殊时期能不能去K歌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月经的由来

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在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下,垂体前叶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少量黄体生成素(LH)促使卵巢内卵泡发育成熟,并开始分泌雌激素。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变化;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的分泌也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又通过对下丘脑垂体的正反馈作用,促进垂体前叶增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且以增加黄体生成素的分泌更为明显,形成黄体生成素释放高峰,它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并引起基础体温的上升;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并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子宫内膜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加速生长且机能分化,转变为分泌期内膜;由于黄体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血中这两种激素浓度增加,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减少,黄体随之萎缩因而导致孕激素和雌激素也迅速减少,子宫内膜骤然失去这两种性激素的支持而剥落、出血,即发生月经。

此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减少,也解除了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再分泌,从而开始了下一个月经周期。所以月经是由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产生的生殖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的,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的自主增厚、血管增生、腺体生长分泌以及子宫内膜崩溃脱落并伴随出血的变化过程。

经期体内生殖激素分泌量急速下降

月经期内,体内生殖激素分泌量急速下降,经期的疼痛加上生理性出血会导致体能消耗和营养流失的增加,子宫腔内创面的形成也增加了宫内感染的风险。女性朋友们应该注意在生理期内不宜进行赛跑、跳跃等剧烈运动和繁重体力劳动,不宜吃生冷的蔬菜水果和冰冷的饮料,不宜喝浓茶、咖啡及饮酒,不宜采取坐浴、盆浴等。要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的睡眠并注意防寒保暖,让身体始终处于温暖舒适的状态。

经期K歌需要注意点什么

那么,到底月经期能不能K歌呢?回答是肯定的。虽然来月经的时候身体可能会稍微有些不舒服,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平时正常的生活包括唱歌是没有影响的。专业的唱歌选手懂得发音的技巧,他们会以气息支撑,利用腔体共鸣,不会只用嗓子发音,所以他们能唱完一场一两个小时的演唱会。而我们广大不懂技巧的业余唱歌爱好者唱歌时就应该注意每次唱歌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要过于飙高音,因为这会导致声带充血引发声带疲劳、声音嘶哑等。只要发音方法正确对声带是不会有什么损害的,反而会对声带肌肉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所以月经期也是可以去K歌的。

但是去K歌难免会点一些果盘小吃酒水饮料,嘴馋的妹纸们若是处于生理期还是需要注意管住自己的嘴,不吃生冷的蔬菜水果,不喝冰冷的饮料、浓茶、咖啡及饮酒。因为在女性月经期间盆腔处于充血状态,如果说突然进食了生冷的食物刺激可以使血管收缩。引起经血减少、痛经,甚至是闭经和月经失调。而浓茶、咖啡这类饮料中咖啡因含量较高,容易刺激神经和心血管,以致产生痛经、经期延长和经血过多等不适症状。月经期间由于血液的流失,铁元素会比往常流失的更多,如果月经量过大,饮食中铁的摄入量低,甚至会导致贫血的发生。

缓解痛经小妙招

说起痛经,不少女性朋友们都会闻之色变,这是个令很多女性朋友都很头疼的问题。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脚冰冷,甚至昏厥,这不仅会影响女性的情绪还会影响女性的工作及生活。那么该如何缓解痛经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1.一般治疗。做到有规律的生活,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均衡饮食,戒烟禁酒,规律而适度的锻炼,这样对于身体健康和放松神经是非常有帮助的。

2.局部热敷。在腹部放置热水袋或者贴一片暖宝宝,保持体温能明显减轻痛经痛感,也可以多喝热开水。

3.按摩理疗。按摩血海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按摩方法是先搓热两手,然后按在血海穴上,顺时针方向按摩五分钟。按摩足三里穴,用一只手的掌心按准膝盖的顶部,中指下伸的顶端,向外一横指即是足三里穴。可以用针灸,也可以用拇指反复按压。按摩指压点,足部含有一些指压点,被认为与骨盆部位的气路相连。轻轻地用拇指与其它指尖捏后,延着跟腱而上,直至小腿肌肉。右脚做完,换左脚,各指压数分钟。

4、药物治疗。在疼痛不能忍受时应辅以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酮洛芬、双氯芬酸等。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张远超,临床医生,审稿:何珊,妇产科主治医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

编辑:姚迪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 zhaocui@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