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践踏的自尊心

一. 案例

最近读了一个案例:一位年纪轻轻的女性治疗师很幸运,有一名很当红的影视明星被推荐到她那儿做心理分析。治疗师感到无比荣幸,对那个明星也照顾有加,另眼相待。治疗师努力地取悦她,很少顶撞她,随时愿意更改接待的时间,为了见她常常等待到很晚,极尽迎合奉承之意。有时她会赞美影星扮演的一个角色,似乎她更是一名“粉丝”而不是治疗师。

由于治疗师的这种行为,来访者与她形成了一种共生联结的关系,她们互相迎合吹捧,治疗师夸对方是最出色的明星,而明星也夸对方是最出色的治疗师。她们从不会提起对对方的任何不满。



前几天听到一个已为人母的朋友跟我抱怨孩子不服管束。我仔细的听她描述了她们母女间的各种矛盾,感觉到了问题所在。于是我对她说:“我建议你多关心她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扰,多给她关怀,不要人为的给她制造压力,让她独自面对各种问题,毕竟是女孩子。况且她现在已经出现了寻求关注的举动,说明做父母的平时关心不够,只是忙着给她订立目标。”

这位母亲很明显的不赞同,反驳说:“我们哪里没有关心她照顾她?我天天都想办法给她做不同的营养餐,衣服鞋子都给她买最好的,送她去学田径,补习班,都是我用尽心思给她找好老师,每节课都陪她去上。她腿受伤了,我们想尽办法给她送去接回,中午时间紧张,还抽出时间给她按摩,泡药水。可是她还不愿意按摩,因为很痛,我说你这么怕痛哪里行?她就说我不关心她。你说我哪里不关心她?”

“她有没有说为什么觉得你不关心她?”我说。

“她说就是上次,她夹伤了手,跟我说,我叫她自己去涂点药水就好了。你说我除了告诉你涂点药,我还要怎样?一点小伤自己都处理不了,也太娇气了。”

我告诉她:“你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不能把温饱无忧当作是关心,也不能按我们的感受去区分孩子对于伤病大小的判断。夹到手指确实是小伤,但是作为女生,她很可能希望得到母亲的心疼,安慰她,让她觉得温暖。非得伤的走不动路了,才关怀她,这会让一个女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很低,仿佛不值得父母疼爱,所以她有时候才会表现出夸张的疼痛,令你认为是很重的伤,借此来得到关心,可是你又把它理解成‘娇气’。不能因为我们曾经只能祈求温饱,就要求孩子们也只是需要温饱。”

听我说的过程中,这位母亲就已经不耐烦了,她说:“那我不是觉得她现在不学会习惯压力,以后怎么适应社会?现在社会上压力这么大。”她说这话的时候一脸奉若真理的表情,用着结束对话的语气,就像她感觉我一定会在这句话面前醍醐灌顶,然后认同她。


二. 逆境训练的后果  


不只是她信奉这句话,几乎所有家长都信。这让我想起那么多我接触过的孩子,他们童年都有类似的回忆:父母刻意让他们承受压力,吝啬夸奖,诸多要求,要求长得比他们的个头还快,仿佛越早承受高压就能越好地适应社会。他们有些是来咨询的客户,直到成年许久甚至成家许久之后,都仍在各种压力面前崩溃,而每一次崩溃都会令他们想起崩溃的源头:成长过程中独自承受痛苦的孤独和无助。这种无助会一直带在心里,每经历一次压力,都会重新放大一次。

这道理就像一个孩子的宠物死了,孩子最多难过一周。可是一个大人的宠物死了,他可能一生都受影响。我一个朋友就是如此,她的狗狗死了,她连续一个月每天拿一瓶牛奶去出事的地方给狗狗“喝”。三四个月的时间里,见到人就要说起这只狗,边说边哭,到后来人人都怕她,躲着她,她就打电话给所有人,哭诉这件事。

为什么孩子的承受力大过成年人?因为儿童没有经历过离开,就不懂什么是离开,年岁逐增,一次一次经历离开,直到长大,离开就成为一长串的记忆,每离开多一次,能感受的材料都是从小到大所有离开的回忆。所以,我们是带着离开的阴影走进社会,开始人生的,从最初的宠物狗,到最后的离开父母的关照。

所以,我们其实应该让孩子少受点压力,少经历一些痛苦,就能少一点阴影,这样才能在未来,比别人多一些承受能力。当然不是溺爱,但是也不要强调逆境训练和打击训练,如果提前用完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那孩子以后再面对困境,就只剩下阴影大爆发了。可惜,在我们的教育里,都是用打击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比如考试题目一定要超出学生能力。

高强度的逆境训练,适用于心理阴影少的成年人,不适用于儿童。

三. 随处可见的后遗症

这位母亲的观念让我想起了女明星和治疗师的案例。女治疗师就是在这样的观念下长大的,导致女治疗师自尊心低下,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所以必须事事迎合她的客户,因为她的客户是极有社会公认价值的明星。

也许治疗师的问题并不明显。那我把这个问题平凡化一点。寒假的时候,有个刚上大一的学生跑来诉苦,她对她一个舍友很仗义,天气突变,借了一件外套给舍友,可后来这舍友死活不还了。据她说这位舍友是非常有钱的人家的孩子。其实我这位学生家里才真是有钱人,可她的感觉却像是治疗师一样,一身本事都忘了,连自己有钱都忘了,跑去膜拜一个表面光鲜的自称有钱的人,如果她真有钱,还用借衣服么?直接就卖了呀,顶多借穿到街上,买了就还你。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位女明星真的这么好,活的如此开心,又何必来咨询呢?

自尊心低的孩子是无法厘清这些逻辑的,他们习惯了对人有求必应,否则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就像小时候要不断地达到父母的要求。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有没有能力,只要达不到要求,父母就会责难。一旦他们不再逆来顺受,比如提出还衣服,人家就会翻脸,就像治疗师无法说出任何不满一样,因为说了就可能失去客户。

但其实别人翻脸并不是因为你强调了自尊,而是因为你一开始并没有强调自尊,在别人眼里,你就会一直是低自尊的人,突然强调自尊了,别人当然反应很大。一个人什么都满足他人,不能证明这个人有胸怀,只能证明他人有魅力。

治疗师和我这位学生都是典型的低自尊,用“迷失自我”来抵制别人的“自以为是”。但这些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是女明星和自称富有的舍友,她们是用“过分的自负”来抵御“过度的自卑”。

我一年之中,要听到许多这样的案例。而问题的症结,正是之前那位母亲振振有辞的教育理念。

善良的父母为了子女不受人欺负又能应对这个未知的世界,选择用打压的方式磨炼子女的心性。可结果是,孩子们习惯了用降低自尊心来适应父母的严厉。久而久之,孩子没能在残酷的压力中变得更强大,却只学会了降低自尊心去讨好别人。因为降低自尊可以缓解打压带来的愤怒和恐惧。简单说就是“我不值得被爱,父母打压我很正常。”这种想法导致他们遇到自尊心高或者假装自尊心高的人时,不自觉想与这些“明星”一样的人亲密相连,从而加强自尊心的感受。这个潜意识思维是这样的:我能和他们亲密相连,说明我也和他们是一样的人。

这最后的结局,一定是自尊心无法再降低的时候,又一次被抛弃。因为那个舍友从未觉得吹捧她的人和她是一体的,吹捧对于她只是重复了她自尊心得到满足的经历。而自尊心低的孩子只是重复了在父母那里的“讨好”经历,最后依然受到伤害。这个案例里,女明星化身为了这位治疗师的母亲,重现了童年经历。而治疗师也化身为了女明星身边虚伪的朋友,重复了她“看不清自己”的失败。

也许家长们万万没想到,一直以为有用的教育理念,却最终成为孩子们长大后的最大困扰。阻碍他们用平等的内心与人交往。

结语

此篇是我与云长弓一次深谈的记录。请教他关于在严苛的要求下成长的孩子们的相关问题。因为我正是那样的孩子。

仅仅是希望,云长弓帮助到我的这些见地,可以帮助到和我一样的孩子们,哪怕你们现已长大成人。

至于家长们,也只是希望能供你们深思片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云梦长弓逛江湖。ID:JY-com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