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心 执着人-还你一个真实的玄奘

佛法讲缘,而这本书之于我来说,可谓缘分颇深。

二十余年的“西游”迷经历,熟悉敬仰的人写推荐、做插画,而豆瓣上的中奖最终使我捧起了这本《行者玄奘》。

提起玄奘,可能我们更加熟悉“唐僧”,更加熟悉那个“妖是妖他妈生”的唠叨和尚。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多年来深入人心,而其各种演绎版本也一直在“后浪推前浪”地层出不穷。相比三个徒弟的多种变幻、神通广大,“唐僧”的师父形象就脸谱化了许多,诵经守戒、念紧箍咒、“悟空救我”……甚至在去年的国产大片《大圣归来》中,变身为乳臭未干的小顽童,一脸懵懂、到处闯祸,也算是为取经人的角色增加了一些变换。

读的西游越多,就越让我对这个脸谱化的师父产生好奇:现实中的玄奘法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了神话中的三徒弟,他是如何完成漫漫西行之路的呢?西行是唐王的派遣之命,还是单纯的个人行为?有没有凡人徒弟跟随,还是就如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孑然一身地踏上了征程?大学毕业那年,在敦煌旅游的时候,面对茫茫戈壁、大漠孤烟,让我又不禁想起了1400+年前,是什么让一个和尚独自穿过这些艰难险阻,逃离死神威胁,取得真经的呢?而作为一切源由的“真经”到底是个什么所在?哎呀呀,问题好多却没人能够给出解释。曾经,我求教于《慈恩传》,但晦涩的文字加上对佛教的知之甚少真心无法看下去。伴随着这本《行者玄奘》的阅读,玄奘法师的神秘面纱终于被一层层地揭开了。

1 聪明至极,命运多舛

“在很多人眼里,陈家四公子是个聪明善良又有些古怪的孩子,他不喜欢与别的孩子一同玩耍,不管外面多么热闹,也很难吸引到他。人们常见他一个人,或做树下,或处池边,要么专注地读书,要么静静地待着,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地方……”

玄奘法师俗名陈祎,取美好之义,为陈家第四位公子。陈家曾经是颍川的名门望族,世代书香,而到了隋末由于父亲陈慧与当朝意见相左,家道中落。而陈祎作为最小的儿子,经历了五岁丧母、十岁丧父后,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落脚为安。

可以想象,对于一个未及黄口的少儿来说,父母双亡意味着什么。而自幼与佛陀结缘的陈祎选择了在最后的时刻,念诵《佛说阿弥陀经》为父母送行:“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年幼的他希望用佛陀的经文,使双亲内心安宁,收获法喜。而同时世事动荡,命运多舛的现实在其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悲天悯人的火种。无论是灵岩寺的寂空长老还是净土寺的慧景法师都对这个天生聪慧过人的小行者赞赏有加,寺中的藏经阁自然成为了小陈祎的研学圣地。拥有过人的聪慧以及对佛法的痴迷,小陈祎在研读中也模糊地认识到:“要想深入了解经藏,就不能只听一位法师的解说,只看一位法师的注疏。”

2 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大业八年,年仅十一岁的陈祎在净土寺正式受沙弥戒,取法名玄奘。”

公元612年,政局风雨飘摇,佛门却成了大多数年轻人向往的避难场所,因此这次度僧考试响应人数与日激增,且需年满弱冠(20)才可报名。而此时,一双清澈灵动的眼睛被主考官收入眼中——

“童子出家,意欲何为?”

“意欲远绍如来,近光佛法。”

没有家道中落的倾诉,没有父母双亡的哭诉,有的是惊人的风骨,人性与佛性的交融!就此跨越了年龄的限制,陈祎顺利得以报名。而凭借自幼对佛经的扎实功底,成为被录取的14名人员之一。

3 了却红尘,遁入空门

“玄奘庄严合掌,向羯磨师深深一礼,随后便一步步地登上戒坛。清秀的面容显得平静安详。……在周围一片梵唱声中,受戒师为玄奘披上了一条紫黑色法衣。玄奘站在戒坛上,合掌礼拜十方诸佛。一声悠然钟鸣,袅袅奏响,远播四野。”

武德五年,戒坛外,那青梅玩伴、痴情少女,已停止了抽泣:“原本,他就是属于佛祖的。”就此了却红尘,玄奘正式遁入空门。

大多时候,西游记里的师父被称为“唐僧”,意为唐朝的僧人。而“唐三藏”则是第二频次出现的称谓。在比丘受戒后不到一年,年仅二十一岁的玄奘凭借对佛学三藏(佛学典籍分为经、律、论三部分,合称“三藏”)的精通根底即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达到了作为一个僧人可以获得的至高无上的位置。

4 师无远近,释门千里驹

即使已经获得了佛门最高的荣誉,玄奘法师的求学之路也从未停止过:始洛阳,经长安,越秦岭,过汉川,抵成都。与兄长不告而别后,乘船东出巴蜀,游历荆州、扬州、苏州,北上赵州,南下相州,又二次入唐朝首府长安,师从天朝十德继续修习参悟。正式师从过十三位法师,涉及般若、涅槃、摄论、毗昙、成实、俱舍等各个门类,几乎涵盖了当今中原所有的佛教义学!直至拒绝唐王“庄严寺上座,主持皇家道场”的任命,玄奘法师西去求真的想法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5 他,是一个传奇

掩卷沉思,除却关于“西游”的种种演义与传说,玄奘法师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1)专注地学习

书中一直在强调小陈祎的“佛缘不浅”,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能静心研读枯燥难懂的佛经,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何况做到终其一生的坚持。“神童”对于大多人来说,就是“过目不忘,天生所然”。而事实上,真的存在这样的天才吗?哪个不是多年专注于一心,日思夜念地推敲钻研,逐渐打下扎实的学识基础后,逐渐成为一门大师的?小陈祎出生时有凤凰现身,自家院落水井拥有神力,都是众人对其的美好祝愿。而成为语惊四座的一方大师的勤奋之路,其中甘苦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最为了解。“一蹴而就”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反观现今的做学问之人,上至教授,下至小学生,如若安静下来潜心做一门学问,则必定会成为该领域的翘楚。但,重技术轻学术的风气在全社会中逐渐蔓延,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也就是当今难有大师出现的根本原因。

再说我们平时的碎片阅读,讲求看干货、操作性强,最好张嘴就能喂到嘴里。文中稍微有一点理论的推导就会关之大吉。或者干脆上鸡汤、灌蒙药,只要不动脑子能看懂的就是好文。还会美其名曰:学习!可知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专注”,三心二意、朝三暮四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好学问的。

(2)执着地行动

在中原,玄奘法师凭借多年的专注修炼,已经做到了佛门最年轻的至尊位置,受到当朝皇帝的任命与器重。但,对佛经的理解越深,越发觉中原经卷的不完整与谬误。秉持着专注的求学态度,加上自幼经历的种种无常,玄奘法师决然地放弃了皇家荣誉与众人膜拜。任何阻碍,都无法阻止他要去“天竺”(佛教起源地)去寻求“真经”的行动,意为解除心中疑惑,普渡天下众生。

“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你,曾经为什么事情如此执着过呢?反思自己是没有的,反而常用“一切随缘”来告诫自己不可强求。由此,一事无成也是自然。“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是自古以来成功的不二法门。

在这部分的阅读中,我经常会想到佛家常说的“我执”。玄奘法师的这种行动算不算是一种“执念”呢?佛家讲:“我执则心执,心执则物迷。”一个人的过于执着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人要从当下开始做起,为自己的未来修行。而不是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物质上面,或者到处寻觅高德大师给予点化。一个人如果自身不修行,不向善,纵使谁也不能帮助其半分的。由此说来,玄奘法师不仅是下定决心西行,更是将其落实在了实际行动上,总是千难万险,也绝不放弃。这不但不是“执”,而且是大德修行的典范!

“专注、执着”,说起来简单,甚至有人会说你这就是鸡汤,正确的废话。而只有在深入研读过玄奘西行的故事后,才能真正体悟到这两个词的真实含义。而能够做到在行动上落实,更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佛不东来,我便西去”是一个旷世奇迹,是值得我们所有现代人敬仰学习的精神态度。

他不是《西游记》中的那个唯唯诺诺、任人宰割的唐朝和尚;他不是那个唠唠叨叨,会唱儿歌的戏剧点缀。他,是距今1500年的一个传奇,沉静如水、庄重如山地在狮子座上,轻敲法罄,普渡众生。

-END-

文 | 静待花开

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

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