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便是一生,古人谥号知多少?|历史的稗类

在中国古代,天子诸侯、王公大臣和后宫妃嫔死后,会根据他们的一生表现,定一个称号作为谥号,说白了就是盖棺定论。虽然是身后事,但其中还真有不少趣事呢!

1、楚成王死后,他儿子商臣即位。这儿子不待见老爹,就给老爹谥号整了个“灵”字,根据《谥法解》讲:“不勤成名曰灵”。结果,楚成王的尸体听了这个谥号,居然死不瞑目。商臣害怕了,改为“成”字,这下楚成王才闭了眼。

2、人们生前不知道自己的谥号,那是闭眼后的事情。为此,秦始皇就不爽了——天下唯我独尊,凭什么要让别人说三道四?一道诏书,说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要坚决废除!所以,任性的秦始皇同志,没有谥号用。

3、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脑残皇帝。听见蛤蟆叫,就问:“蛤蟆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就是这样一个糊涂蛋,死后竟给定了一个寓意“柔质慈民”的“惠”字。为什么?他毕竟关怀过闹饥荒的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

4、司马德宗从小到大,话都说不好,也分不清寒暑冷热,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这样一个皇帝,死后的谥号竟然是“安”。为什么?《谥法解》说:“好和不争曰安。”也真难为了当时的大臣,他倒是想不“安”也不成啊!

5、治国无方的陈后主死后,隋朝皇帝杨广给他定的谥号就是“炀”。没想到,杨广自己死后,唐朝给他定的谥号也是“炀”,杨广就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还真是”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老天饶过谁。“

6、李清照的老公公赵挺之死后,宋徽宗问家属有何要求。回曰希望谥号里有“正”字。按赵挺之的资历,要求有个“正”字,这就是要“文正”呐。宋徽宗说:“这事再研究研究。”研究的结果,“文”和“正”都不给了。

7、话说李东阳在弥留之际,好基友杨一清去看望他,说要给他谥号”文正“,老李激动得跳起来要为之叩头。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8、按理说谥号很严肃,是一锤子买卖。但历史上发生过“夺谥”的事,就是剥夺已经颁布的谥号,以示对死者的追加惩罚。最典型的是明代首辅张居正,死后获谥“文忠”,但很快就遭到反攻倒算,不仅被抄家,谥号也收回了。

9、曾国藩谥号“文正”,左宗棠怒了:“如果他是‘文正’,是不是要给我个‘武邪’?”当然,他的谥号是文襄。李鸿章自认谥号“文襄”就不错了,没想到给了“文忠”。张之洞一心以为要谥“文忠”,却只给了个“文襄”。

10、除此之外,古人还有起“私谥”的。民间有些隐居的高人,品德高尚,却得不到朝廷的谥号。他的亲友、门人为了传播他的高名,就私下给他起谥号。比如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惠”就是他死后,妻子和弟子给他定的私谥。

谥号这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而其中的一个字,便可对一个人的一生作出评判,点横撇捺间,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历史啊!


因为做公众号“路边摊”的缘故,需要我不断地做功课,不断去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在我看来,历史就像良田万顷,够你几辈子去收割,我在“收割”的时候,居然发现里面也掺杂一些“稗子”,不如索性把这些“稗子”也单独存放并分门别类地整理,倒也蛮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