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大墓186人殉葬,黄肠题凑棺椁,丧礼为何敢僭越周天子?

1976年,考古专家们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一块农田处。这块农田非常奇怪,无论雨水多寡,这里的庄稼就是长不好,对此村民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考古专家们却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

考古学家们使用洛阳铲探测到,这里的土质层有人为翻动过的痕迹,这意味着底下确实存在着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这里多说一下,原生的土层叫做“生土”,这些土层基本上没有人类生活遗存的物体,土质比较干净,结构比较统一。

“熟土”就是指人为翻动过的土,这些土质比较杂乱,相对疏松,而且土质结构和周围生土存在很大的区别。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盗墓贼还是考古学家,都会使用洛阳铲来探测土层内部的情况,一旦发现“熟土”,就意味着这里可能存在着人类生活的痕迹,比如:墓葬,或者被掩埋的都城等。

其中墓葬的回填土还会经过夯打,有夯层和夯窝,从洛阳铲带回的土层就能够分析出底下是古墓还是被掩埋的都城,经过分析认为,这座农田地下是一座古墓。

考古人员使用洛阳铲,在现场每隔1米打一个探眼,形成网格状,如此一来就可以确定古墓的边缘,古墓的形状古墓的面积大小,墓室的深度,回填土的结构等。帮助考古专家们更好地认识古墓的特点。

通过探测发现,该古墓有两条墓道,呈“中”字形,而“中”字形正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墓葬规制,等级更高的会使用“亚”形墓葬规格,比如:周天子。其次,该古墓面积非常大,竟然达到了5000多平方米。

规格如此之高,面积如此之大,这也意味着这座主墓的主人身份一定非常高,而身份越高的墓主人陪葬品就越多,考古专家寄希望于这座古墓能够出土大量带有文字的文物,试图揭开被隐藏在地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

只不过,在考古过程中,专家们开始对这座古墓有些担心,因为这座古墓中竟然大大小小出现了247个盗洞,其中到第三层台阶时,还有60多个盗洞,就连主棺椁上都有10多个盗洞。通过盗洞中遗留的物品来看,这座古墓曾在不同时期被盗,其中就包括宋朝。

盗洞的出现虽然让考古专家担忧,但发掘工作仍在继续,随着回填土的清理,专家们发现这座古墓有三层阶梯,呈倒金字塔形。

在古墓的第二层台基处,专家们发现了令人不安的一幕,这里大大小小发现了人类遗骸20具,这些遗骸都没有棺椁,其中绝大多数遗骸肢体并不完整,有些遗骸的头部与肢体分开。

在这些遗骸的下面的土层中,专家们又挖到了160多具遗骸,这些遗骸的肢体比较完整,而且有独立的棺椁,其中按照不同等级,又分为箱殉和匣殉。

专家们分析认为,最开始发现的20具人类遗骸应该是“人牲”,这些人可能是俘虏,也可能是奴隶,他们像是牲口一样被用于祭祀。

而160多具遗骸的骨骼上有砷,这正是砒霜的主要成分,这些人很可能是陪葬,至于是自愿还是被迫就无从得知。

事实上,殉葬制度由来已久,其中《诗经·黄鸟》就描写过秦穆公的殉葬: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

虽然秦穆公有明确记载殉葬,但是秦穆公殉葬人数是177人,而这座古墓殉葬人数达到了186人,明显不符。

能够揭开这座古墓墓主人之谜的文物,或许就藏在墓主棺椁中。不过主棺椁还要继续向下挖,挖掘到主棺之后,专家们又一次惊呆了,因为这个棺椁使用了传说中的“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模型图)

“黄肠”就是黄心的柏木,“题凑”就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黄肠题凑”就是指: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堆叠而成的厚木墙。

黄肠题之所以令专家震惊,不是专家孤陋寡闻,而是黄肠题凑是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丧葬规格,即便是秦朝国君也无法使用如此高规格的丧葬规范。

那这座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

很遗憾的是,尽管有黄肠题凑的包裹,主墓依旧被盗了,而且盗洞多达10多个,古墓中原本应该出现的青铜器,礼器等文物都已经不见了。考古专家们对此非常遗憾,遗骸的并不是贵重的青铜器被盗,而是青铜器上很可能刻着铭文,文字是记录历史最佳的方式,没有发现带有文字的文物,让这座古墓的归属成为了问题。

非常幸运的是,在其中一个盗洞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碎成几块的石磐,石磐上有铭文,考古专家们将碎成好几块的石磐拼凑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发现上面刻着180多个大字,而这些文字刚好就记录了墓主人的信息:秦景公。

秦景公是秦桓公的后代,秦景公时期,秦朝虽然国力没有达到后期那么强盛,但是国家实力也有所上升,再加上此时周天子实力衰微,诸侯王在礼制上逐渐僭越,以至于秦景公敢使用周天子才能使用的“黄肠题凑”。可以说,秦朝想要取周天子代之的野心早就藏不住了,秦景公时期就敢用周天子的礼制了。

另一方面,秦景公墓葬中有非常多的陪葬者,这些陪葬者可能身份地位并不低,可能是近臣或者妃嫔,这对国家的人才打击也非常大。因此在后续秦朝发展过程中,逐渐淘汰了活人殉葬,而采用了兵马俑的方式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