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问世,已实现自我繁衍,霍金预言会成真吗?

在谷歌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的构想中:人类2030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输送无数个纳米机器人至体内,它们将维护免疫系统的运行,清除病原体、肿瘤和衰老标志,以至于实现早前设想的“2045计划”。

这番构想很快引起各界的争议,唱衰者质疑他“想得太多”。而近日,知名学术期刊《PNAS》公开了一项活体机器人研究成果,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1 全球首个活体机器人

哈佛大学、塔夫茨大学和佛蒙特大学的科研团队共同主导了该项研究,在2020年已经组装成型,之后又进行长时间的调试。

该项研究的作者约书亚·邦加德将该机器人命名为“Xenobots”,它由非洲瓜蛙(下图所示)心脏细胞提供动力,并由爪蛙表皮细胞支持架构,佛蒙特大学计算机集群Deep Green的设计模型应用于其组合,其组合方式经过数十亿次的计算机演算才确认。

咋眼一看,Xenobots活体机器人长度不到1毫米,形状有点像很小的豌豆。科学家给它留了一个“口子”,让Xenobots可以移动并且摄入养分,从而能够繁衍下去。并且,它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研究人员表示就算把它一分为二,它仍然可以回到原来的样子继续存活(见下图)。

活体机器人的出现让很多人坐不住了,他们担心机器人会不受控制,对人类造成伤害,有人甚至用“毛骨悚然”来形容它。

2 人类或能一直存活?

虽然外界对活体机器人褒贬不一,但科学家的出发点当然是希望它能够造福于人类。约书亚·邦加德认为:活体机器人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创伤损伤、癌症甚至衰老我们也没在怕了。

不仅如此,今年3月我国科学家也在纳米机器人领域收获颇丰,知名科研期刊《Science Robotics》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吴志光、贺强教授团队研发出名为Neutrobot的纳米机器人,它的宽度大约只有头发丝粗细的百分之一,机器人可以借助旋转磁场在生物体内移动,直达病灶,现在已经成功完成小鼠实验,在预期中未来有望应用于人类,让生老病死不再是难题。

只不过,现在纳米机器人技术还有待完善,短时间内或不能帮助到人类在寿命方面有所突破。反倒是被众人所忽视的生科领域,在变老干预层面捷报频传。先是哈佛辛克莱教授发现并证实一种“Wlnad”类物质的正向作用机制,通过线粒体活化、端粒拓展等微观指标的改变来取得增益。

3 霍金的担心是多余吗?

早前霍金曾经预言: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在未来甚至可能奴役人类,碳基文明或被毁灭。虽然很多人认为霍金这是杞人忧天,但如今活体机器人的问世,再加上当前越来越快的科学发展速度,人们开始觉得霍金的预言煞有介事。

而迫于压力之下,邦加德教授也表示,虽然目前已经创造了50多个这样的活体机器人,但人们不需要担心,科学家们不会让它们流出实验室,而且也有办法处置它们。他认为人类才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因为“人心”比技术更复杂。

总之,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只是人类要能把握这个“度”。不管是霍金也好,其他担忧的众人也罢,都希望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在人类可把控的范围内,否则后患无穷,又谈何“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