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时,为什么不直接把进攻方的梯子推倒,反而要城墙上拼肉搏?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3295,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在一些古装战争类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攻城战的情节。这些战斗场面中,往往能看到攻城一方的士兵们,将十几米长的梯子搭在城墙上,通过梯子来进攻城池,比如老版《三国演义》,无论是哪次战役,只要出现攻城战镜头,都会有这种类似普通木梯的攻城梯出镜。一些网友们在看到这一场景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作为守城一方的士兵,为什么不直接把梯子推倒,反而要冒风险和对方进行肉搏战呢?事实上,这种影视作品中的攻城场景,并不符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出于成本考虑,许多电影、电视剧在拍摄这些画面时,往往会对细节进行简化。

首先,这些战争场景中出现的那种攻城梯,并不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所谓“云梯”,这种攻城梯的原型,应该源自一种名为“飞梯”的攻城战具。关于飞梯的记载有很多,这里我们采用《通典》的记载,飞梯的头顶两端,安装类似于滑轮的工具,士兵们举着飞梯靠近城墙后,可以飞快的将滑轮沿着墙体向上顶去,如此一来,即节约了安放飞梯的时间,同时飞梯安放完成后,顶端的滑轮也可以直接卡在城垛边缘,梯子和士兵们的自重加在一起后,守城士兵们没有趁手工具时,短时间内几乎难以取下这种骑具。和飞梯类似的,《通典》还记载了一种名为“竹飞梯”的攻城器械。书中记载,“独杆大竹,两旁施脚涩以登”,虽然竹飞梯为独杆,与影视剧中的形象略有不同,但是它们同样是通过简易的脚蹬当做攀爬登城的工具。而从相关描述来看,竹飞梯甚至比飞梯的设计还要简陋,完全可以看做普通木梯的放大版。

一些冷兵器题材的游戏,如《中世纪2全战》《骑马与砍杀》,和许多影视作品一样,也安排了攻城元素,其中也出现了类似于飞梯的攻城武器。但玩过这两款游戏的玩家一定深有体会,如果单纯利用飞梯攻城,那么攻城方哪怕是拥有数倍的人数优势,都有可能打出GG,即使侥幸取胜,但最后的战损也一定让人心疼。

游戏中如此,在真实战场上也是一样。无论是飞梯还是竹飞梯,都太过依赖防守方的失察,不适合正面攻城使用。毕竟,守城方具备居高临下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在城墙上提前预备各种不同的器械应对敌人的攻势,一旦进入正面对抗环节,使用这两种类型飞梯的攻城士兵,就是活脱脱的靶子。这种飞梯虽然会在前面挂上钩子以勾住城墙,并且重心靠前,不好推倒。但守城方只要有可能,还是要推倒这些飞梯的。在《中世纪2全战》中,的确可以利用携带飞梯的炮灰部队消耗敌人的体力,或者以炮灰部队阻遏对手在城墙上的协调调动。但战场上就不同了,古代行军作战,攻城“先登”和野战“陷阵”都是堪比“斩将擎旗”的大功,尤其是“先登”,更是如此。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执行这一任务的往往是具有一定主动性的精锐部队,没有任何一个将领会肆意消耗这些精锐的生命。因此,飞梯往往用于偷袭和配合作战。五代乾宁三年,郓州之战中,后梁牛存节曾经“遣王言夜伏勇士于州西北,以船逾濠,举梯登陴”。

这里“举梯登陴”中所说的梯子应是飞梯或者竹飞梯之类的器械。之所以要使用这种攻城器,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郓州城有着较为完备的城濠(护城河),在护城河被填平之前,重型攻城装备一时间难以运抵城下,最后牛存节选择在夜间偷袭郓州并一击得手,可见,飞梯是一种讲求速度和突然性的进攻型武器。

除了飞梯以外,还有一种经常与之混淆的攻城器:云梯。像《太平御览》就将它称之为“飞梯”,但其形状描述,却和前文提到的飞梯不同,而《通典》则又称之为“飞云梯”。这种攻城器的出现时间追溯起来可就久了,《墨子·公输》开头就提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在《公输》篇中,“云梯”几乎是公输盘和楚王攻宋的所有信心由来,最后还是墨子亲自出手在推演中击败公输班(鲁班),这才打消两人的野心。这种被寄予厚望的装备,自然不会是前面飞梯那种,结构简单到几个士兵都能手搓出来的木头梯子。《墨子》中曾经提到,“云梯,重器也,其移动甚难”,可见在刚刚发明之初,云梯是一种结构极为复杂的攻城器。

《通典》有言:“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势微曲,递互相检,飞于云间,以窥城中。有上城梯,首冠双辘护,枕城而上,谓之飞云梯”。由此可见,至少截止到《通典》作者杜佑所处的唐德宗时期,当时的云梯就已经基本成型,云梯车既有方便移动的车轮,也有了可以活动使用的副梯。而到了宋代,针对守城方愈发强悍的远程火力投射能力,攻城云梯的防护力也再次得到加强,开始用生牛皮和泥进行包裹防护,箭矢对其能够造成的伤害少的有限,而无往不利的火攻,面对被泥巴糊满的牛皮来说,同样没有什么作用。不仅如此,副梯与主梯之间的连接采用新式转轴折叠,节省空间的同时也减少了敌人在云梯展开之前攻击副梯的机会。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云梯样式,才最终定型。和飞梯简易、轻便的特性不同,云梯是一种移动较慢但防护更强的攻城器。一般来说,云梯往往会修建的比城墙高出不少,如此一来,攻城方就从“仰攻”变成了“俯瞰”,敌人的箭矢威胁逐渐减弱,同时,平缓结实的副梯使得攻城部队获得了更为宽阔的腾挪和前进空间,一旦成功登城,他们就不必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状态。

这种需要依靠大量人力进行推动的重型攻城战具,自然不是三两个守城士兵就可以直接推开的,同时,在交战过程中,攻城部队一般还会获得己方远程武器的支援,弓箭手们会依靠自身的火力优势压制登城地区的守城部队,给登城勇士们创造机会。因此,若守城方无法摧毁云梯,一旦云梯接近城墙,攻守双方往往免不了一场激烈的肉搏战。不过,随着军事战争技术的传播,尤其是霹雳车、火弩、尖头木驴、望楼等攻守战具的出现,攻城战也开始愈发考验起攻守双方军队内部的配合能力,云梯一出谁与争锋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相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是常态。事实上,即使是在战国时期,云梯也并非是什么可以扫平一切守军的攻城利器,作为防守方,只要应对得当,就能极大的限制攻城方云梯的使用。除了挖掘护城河来限制云梯的靠近外,在一些重要的都城和重镇周围,人们还会事先砍伐树木,防止被敌方用于修造攻城器,一般来说,这一圈不怎么绿色的防御半径足足有三十里,也就是说,如果筹备得当,敌人只能从至少三十里外的地方修造和运输笨重的云梯过来。根据《春秋战国之攻城与守城技术略考》的说法,即使是在攻城战已经开始之后,只要敌方未能全面围城,守城方也会预留部分士兵在城外进行侦查警戒,这些游弋在外的机动力量,对于攻城方的运输队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宋代之后,针对云梯、飞梯的战术针对就更加直接了。守城方往往会在城墙附近的区域配备狼牙拍、撞杆、绞车等守城战具。其中,撞杆、狼牙拍就是专门用来应对云梯、飞梯的秘密武器。撞杆又名撞车,是一种四轮载具,其外观看上去有些类似攻城方冲击城门所用的攻城冲车,只不过,这是一种专门在城墙上防御的车辆。撞车中间悬挂一根圆木撞杆,为了增加撞击力,撞杆头部还会用生铁包裹,一旦发现敌方云梯接近,守城士兵就会用撞杆去摧毁逼近的入侵者。云梯虽然外部以牛皮泥土覆盖,但主体结构依旧是木质,很难抵挡这种撞杆的冲撞,一旦命中,便是梯毁人亡。

至于狼牙拍的用法就更加简单粗暴了,攀登飞梯的士兵往往处于城垛之下,而狼牙拍则是悬挂在城垛前端、包裹铁钉的拍子,其上端悬挂铁环,穿上绳子后就可以用来当做无限回收使用的滚石檑木,守城士兵们看到有人用飞梯登城就直接将狼牙拍砸下,来回荡来荡去的狼牙拍就像是一个AOE伤害制造机,面对这种依靠重力和铁钉杀敌的工具,什么护具铁铠根本都毫无招架能力,再加上连枷这种由农具转变而来的武器,飞梯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了,这也是飞梯往往只能在特殊条件下偷袭或者配合使用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韦琦辉.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攻城战

2.周荣.北宋冷兵器述论

3.孔庆康.春秋战国之攻城与守城技术略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