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太尉”,是一个什么官职?

汉袭秦制,设立三公,太尉乃三公之掌管军权者。一般认为,太尉之职源于先秦诸国的“尉”。

对于“太尉”之义,第一,《史稿》曰:“尉字从寸,《说文》云:‘有法度者也,从寸,”……秦汉‘掌刑辟’的廷尉是符合尉字本来意卫思的,是司法官。”并引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应劭“廷尉”注所说“兵狱同制”之证,认为“尉”职起源于司法官。

第二,应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杜予谓“讨奸为官”;张晏曰“有卒徒武事,故曰尉”。

但是,又有一些史书记载秦朝设置了“太尉”一职。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郑玄注《礼记?月令篇》时说:“三王之官有司马,无太尉。秦官则有太尉。”《汉官序》说:“汉承秦曰太尉”。

但是,成书于西汉的《尚书?中侯》则曰“舜为太尉”,因此西晋束晳认为“太尉非秦官”。

实际上,秦朝的确没有“太尉”一词,但却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位---“邦尉”。《史记?白起列传》载,昭王十四年“起迁为国尉”,《正义》曰:“言太尉。”《史记?秦始皇本纪》七年,以缭“为秦国尉”,《庄义》曰:“若汉太尉,大将军之比也。”

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国尉”是汉人为了避刘邦的讳,才改秦代的“邦尉”为“国尉”的,所以“国尉”就是“邦尉”。

虽然《正义》对邦尉(国尉)的解释存在不同看法,但也能够说明认为,秦邦尉(国尉)就是汉太尉的观点。

至于“邦尉”的职能,按《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但并没有说是最高军事长官。但至少应该是带兵打仗的,从秦时与尉有关的职务,如邦尉、都尉、郡尉、县尉、中尉、卫尉等看,基本都与军事或治安有关,《说文解字》也云:“自上安下曰尉”。

到汉代,太尉位列三公,为最高军事长官。对于太尉的职权,按《汉书?百官公卿表》曰:“掌武事”。《汉官仪》则云“司马主兵”。

至于“掌武事”、“主兵”,其实在西汉时也仅是皇帝的军事顾问,太尉本身并没有发兵、领兵之权,军令行使的权力全部被皇帝掌控。假若无皇帝符节,尽管官列太尉,也不得领兵、发兵。

汉武帝继位后,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不再像过去那样封军功卓著的武将担任太尉,而是任命贵戚担任此职。此后太尉便只是个虚职,并无实权。后来汉武帝干脆废太尉一职,以大司马代之。其有实权者,则为中朝的大将军领尚书事。

到东汉,光武帝又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成为新的三公,太尉又重新成为全国军事统领,并参与政事,权位极重。

东汉末,曹操自任丞相,废三公。此后魏晋南北朝期间,太尉与大司马均或置或废,比较随意。

隋朝后,太尉与大司马都成为一种加赠的虚衔,宋代时太尉还一度成为对于高级武官的泛称。元代后,太尉与大司马都不再设置,此外大司马经常被当做兵部尚书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