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只是犬戎威胁吗?

西周晚期,社会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王位继承权问题导致了动乱的开始。周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封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

于是,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和犬戎出兵攻打幽王,以至幽王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宜臼在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的支持下继位,即周平王。前770年,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这样,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对于平王东迁的原因,大多数史书记载是因为镐京残破和犬戎威胁。

周平王即位时,镐京的确就是一个烂摊子。当初犬戎攻进镐京时,将周王室的财宝抢掠一空后,然后放了一把火就撤了。

当时的镐京残破不堪,幽王的暴政加上天灾,镐京所在处的关中地区一片荒凉,人口锐减。

据史料载,自宣王末年起,西北关中一带持续干旱,到平王时,洛、泾、渭三川均已干涸,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加上岐山一带地震和地崩灾害频繁,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难以为继。

另外,镐京周围的游牧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如西方的犬戎,随时可能侵入,而西周的军队已完全丧失战斗力,根本无力抵御。周平王眼看镐京难保,于是决定将都城迁到洛邑,远离犬戎。

但是,这样的理由还是难以让人信服。

实际上,自宣王起,犬戎就逐渐成为周王室的主要外部威胁。到幽王时,申侯为了“帮助”申后与太子,遂与缯、西夷犬戎发兵攻幽王。

问题就出在这里,申侯既然是平王的亲戚,又是他与西戎联手,才扶持宜臼即位,那么为什么要避开曾是援军的西戎呢?而王室衰微,平王为何要躲避犬戎,而不是日益强大的诸侯国?

因此,平王东迁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平王率领群臣和申后出镐京,迁都洛邑。路上遭遇西戎,恰好秦国国君率军勤王,并允诺说会率军护送。平王十分高兴,赐其爵位为公,即秦襄公。

史书是如此记载的,但是并不合常理。按《秦本纪》记载,秦襄公的祖先父辈,世世为周室股肱之臣。周宣王曾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秦襄公率兵救周幽王,抵抗来犯的太子宜臼之党申侯、犬戎之联军。

秦襄公既在周王畿内抗击平王之党,那么当侯与犬戎攻破镐京大肆掠夺后,秦的势力范围必定已扩展到宗周畿内。

在申国继位为平王的太子宜臼,一开始就与秦为敌,现在周王畿内都是秦兵,他哪里敢回旧都镐京?因此,平王最有可能是从申国北迁洛邑的。

这样一来,在西方的秦襄公如何能出兵相送呢?所以史称秦襄公以兵送平王不符合事实。

但是获得最大好处的,一定秦国无疑了。秦襄公将东迁后王室丢下的土地收入了囊中。

出兵护卫平王东行的,应该是郑武公、晋文侯等,其实他们也是本着这样的心思。

但是,郑国却是最先向东迁后的周王室发难的诸侯国。早在幽王时期,还是司徒的郑桓公,就东迁其民雒东,此地与洛邑非常接近。尽管洛邑为周的东都,但对郑来说,护送周平王东迁,则有“挟制”天子之势。加上郑武公迎娶了申侯之女,正是申侯这个诸侯国君主推翻周幽王,或许平王东迁也是迫于其势力。

也难怪,平王东迁时,秦、郑、晋几个诸侯十分热心,原来他们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好处。

虽然迁了都,保留下周王室“共主”的名义,但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力,周王室的土地也越来越少,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