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与唐王朝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并非你想的那样

长庆元年(821年)十月癸酉,唐、蕃双方进行历史上有名的“长庆会盟”。唐朝宰相、大臣等十七人与吐蕃使者在长安西郊会盟,订立盟约。

次年,唐朝又任命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为赴蕃会盟使,与吐蕃赴唐会盟使论纳罗等人,一同前往吐蕃再盟。

赤祖德赞在藏河北川(今墨竹工卡一带)设坛建帐,吐蕃钵阐布贝吉云丹、大论尚绮心儿等人与唐王朝使者恢复盟约。长庆三年(823年),把盟文刻石立碑。

这次会盟,主要是使唐、蕃双方永久和好罢兵,再次明确唐、蕃双方以各自实际控制线为界,并商定有关“通传”、“交马”、“捉生”等方面所必须遵守的原则,规定违约行为处理办法。

长庆会盟,是唐蕃关系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页,不仅结束唐、蕃长期对峙、经常战争的局面,还开辟了藏汉友好交流新一页。

此后、唐、蕃双方相互遣使通商,没有发生大的冲突。

先来了解一下吐蕃的历史。

吐蕃是青藏高原上首个统一而强大的政权。南北朝前后,羌人中的发羌、唐耗等分支由青海进入西藏,在当地形成部落联盟。

大约7世纪初,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羌人苏毗、羊同等部,建立奴隶制的吐蕃王朝,定都逻些(拉萨)。

新兴的吐蕃王朝,国力日益强大,并不断对外扩张,但政权建设的很多方面与当时的唐王朝相比还相差甚远,且还没有与唐朝接界,并不直接危及唐王朝的安全和利益。

贞观八年(634年)十一月,吐蕃松赞干布派使者朝贡,并请婚,太宗未许。吐蕃将此事归罪于吐谷浑的离间,陆续击破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贞观十二年(638)八月初,吐蕃率众二十余万屯松州西境,并威胁大唐“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人寇”。

同年八月,唐与吐蕃初战失败。九月,唐军败吐蕃于松州城下,吐蕃遣使谢罪,又请婚,太宗许婚。

贞观十四年(640)底,吐蕃遣使再次请婚,唐太宗嫁文成公主于松赞干布。

据《旧唐书》载:贞观十五年(641),“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后来,在文成公主建议下,弃宗弄赞“释棍裘,袭纵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人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

从此,唐朝与吐蕃开始友好往来近百年。

中唐后,吐蕃趁“安史之乱”,开始向东、南扩张,先灭掉青海、甘肃一带的鲜卑族政权吐谷浑,并据有其地。又破河西走廊的党项、白兰等羌人部族,也占有其地。最后,又攻占唐朝西域四镇和河陇地区。甚至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蓄军攻入长安,还抢掠一番后才离去。

此时,吐蕃达到辉煌的顶峰,领土自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到喜马拉雅山南麓。

吐蕃王朝的扩张策略有力地支撑吐蕃王朝的崛起与强盛,不过它又在公元9世纪前后有力地推动吐蕃王朝走向衰落。

唐德宗采纳李泌的建议,联合回鹘、大食、南诏三国夹击吐蕃,吐蕃国疲于四面应对,逐渐衰落下去。

唐末,吐蕃内乱,陷入四分五裂局面。自此存世两百多年的吐蕃政权彻底瓦解。但吐蕃土崩瓦解时,唐朝也已明日黄花,虽然收复了部分故地,但“宣、鳃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