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一瓶、转发抽奖、盲盒!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抽奖?

“转发本条微博,抽10人送iPhone13!”

“一篇文章教你告别低级诱惑(文末有抽奖)”

“家人们,整点抽奖别忘了啊~”

互联网时代,最常见的就是营销方式就是抽奖,打开任何一家网络平台都能看到大量的转发抽奖、评论抽奖、关注抽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品牌方还创造出了很多抽奖的“变种”,比如盲盒、扭蛋、游戏抽卡等等。

甚至还有人喜欢看别人花钱抽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彩票到盲盒,不管是营销还是商品,抽奖对上中国人就没有失手的时候。

但从心理上,一些人对抽奖行为却深恶痛绝,认为“这就是想要不劳而获”,是投机取巧,是自私和赌博。

喜欢抽奖真的有那么“十恶不赦”吗?也许是时候为它“正名”了。

在中国,抽奖界的台柱子——彩票的“历史传统”能追溯到1987年。

当年,首批彩票——50万张“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在河北石家庄开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奖项设立分为6等,最末的五等奖足足有5万个名额,也就是每10个人就有1个能中奖;

而一等奖有5名,每人可得2000块,在那个月薪只有几十块的80年代,这是一笔十足的巨款。

随着中奖的人越来越多,真的有人“一夜暴富”,凭借奖金解决了生活中的燃眉之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年还没有网络,在石家庄以外的地区,没有“眼见为实”过的人们对于彩票仍然将信将疑。

直到彩票开奖方将隆重的礼堂摇奖,改成了地摊套圈式的即时开奖。

比起一个个缥缈的数字,那些摸得着的大彩电、自行车、香皂、毛巾、陶瓷盆就放在“奖池”里,你和他们之间就隔着那么一张2块钱的彩票。

在城市的路标和农村的集市,即开式彩票摊上总是放着震天响的音乐,工作人员卖力吆喝,很难不引起路人的注意。一旦有人中了奖,真的把彩电、自行车扛走了,马上就能将掀起一阵热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7年的北京地坛庙会上,一个3岁的孩子甚至抽中了一辆十几万的桑塔纳!

在当年,不仅万元户都少有,而且买车还必须找单位开公章证明,可想而知“3岁孩子花2块钱抽中一辆车”的消息会在社会上激发怎样的水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90年代正是“下海潮”最热闹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挑战自己,寻找商机,彩票正好迎合了这样的心理,踩上了这股时代的风口。

彩票摊前人流汹涌,满地都是没中的空票,即使再不喜形于色的人也会在开奖的瞬间流露出直白的渴望和贪婪。

那时陷入疯狂的人们,也许确实可以担得起一句“不劳而获”的骂名。

但在大人们妄想着一夜暴富的时候,孩子们只想要一张宋江的水浒卡。

1994年,美国膨化食品奇多给80后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除了吃的,他们的包装袋里还附赠一个带有各国标志物的塑料圆片,也就是“奇多圈”。

最开始的奇多圈还只有8种,到了第三代增加到了19个国家和城市,集齐所有奇多圈在当时是全国青少年都渴望达成的童年成就,也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儿童抽奖游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5年之后,小浣熊干脆面开始在面里附赠水浒卡,马上风靡全国。

干脆面一举成为学生们的主要零食,对很多孩子来说,他们买小浣熊的目的就是为了水浒卡,干脆面反倒成了赠品。

学校可以统一校服,但却不能统一孩子们对水浒卡的攀比心理。谁抽出了一张稀有卡,就是全班人羡慕的对象,有的学校甚至还有“集齐水浒卡就能得到神秘大奖”的都市传说。

但是实际上,当时的物流条件十分有限,各地区的水浒卡分布不均,很多地区生产的小浣熊根本就没有整套的水浒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零食,90后们也早早就体验了“抽卡游戏”。

1998年,美国游戏《万智牌》出现在中国大陆,成为了很多人玩的第一款集卡游戏。

根据游戏规则,玩家需要购买自己的实体卡牌,组成不同组合,打败敌方的卡牌。

而它的卡牌包更是最早的游戏盲盒,玩家不一定能抽到自己想要的牌,可以说《万智牌》是当今抽卡游戏氪金的万恶之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又过了几年,抽奖营销并没有放过90后,康师傅为了多卖点饮料,开始了大型促销活动——“再来一瓶”。

当时康师傅的中奖率甚至高达20%,每5瓶里就有一瓶能中奖,也因此成功塑造了一种“买饮料没有再来一瓶这不合理”的氛围,将其他饮料产家拖下了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连很多冰棍也开始效仿,在棍上印“谢谢惠顾”和“再来一根”。

可以这么说,80后和90后是被各种抽奖看着长大的。

现在再回想童年,从小孩子的角度说,抽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有很多有趣而美好的回忆,可从成年人的角度感叹,真是韭菜要从娃娃抓起。

但是除了“利用”消费者的营销策略,抽奖就一无是处了吗?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说,央视带我们走的一条不太一样的路。

不知道有多少人这几年没看过春晚了,其实春晚正是抽奖这一活动在综艺节目上的“出道首秀”。

1985年是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的第三年,由于资金紧缺,央视与工商银行合作,利用工行的网点,向全国发行“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赞助纪念券”,也就是“春晚彩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的一等奖是一台14寸的熊猫彩电,二等奖是10枚金币,三等奖是100枚银币,四等奖是1000枚铜币。

在春晚现场,进行公证摇奖,没中奖的观众,还可凭纪念券到当地工商银行兑换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纪念章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是靠着抽奖的噱头,那一年的春晚才得以顺利举办。

2003年,李咏主持的《非常6+1》开播,其中标志性的互动环节“砸金蛋”可以说是综艺抽奖的巅峰。

节目组会随机挑选出一条观众短信,由李咏负责连线,让观众选择金蛋号码,一锤子下去砸出金花就是中奖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的《非常6+1》是一台帮助老百姓圆梦的节目,因此帮助观众实现生活里的“小确幸”非常符合节目的宗旨,还提高了收视率和关注度。

而观众们在短信中许愿的物品也不全是高价品,可能就是女儿想要的一双拉丁舞鞋,就算没有砸中金蛋,能把自己的故事跟全国观众分享,跟李咏聊会天也足够在酒桌上吹吹牛皮了。

那些年,其他综艺里也经常出现“抽取一个幸运观众”的环节,短信、电话、留言都可以作为参与方式。

节目抽奖甚至都能改编成数学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综艺节目大大拉低了抽奖的参与门槛,让它的功利性变得更加委婉,同时参与的人很多,中奖的几率大大降低,这些都更能让人接受“抽不中也无所谓”,大众对待抽奖这件事的态度也更加温和。

综艺仿佛把抽奖改造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形式,人们参与抽奖不完全为了奖品,而是享受期待和刺激的等待过程。

不知不觉间,抽奖的动机从“贪婪”变成了“凑个热闹”。

到了如今,抽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甚至人人都能当开奖方。

公司年会上,抽奖永远是最受欢迎的节目;

学校晚会上,抽奖环节绝对能将气氛推向高潮;

在微博上,你甚至能用抽奖的方式分享好事,以互联网的方式“发喜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抽奖是当代生活里最佳气氛组,不管你要干点啥,都能转发抽个奖,让大家陪你热闹热闹。

由于这东西实在太好使了,很多严肃的场合、政治性的任务,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而且大家一般还都很配合,非常认可这项互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与抽奖不全是为了钱,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血统”。

当你打开一个满是转发抽奖的微博主页,ta可能不是真的贪小便宜,而是从来没中过奖,正在努力摆脱“非酋”的命运。

作为被小浣熊坑大的一代,过年参与支付宝的“集五福”任务永远只有几毛;填完调查问卷,抽奖必中某品牌的固定产品;微博、抖音、公众号凑热闹的转发抽奖,永远陪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几十年了,品牌方的套路都不带变的,所以现在的人可太明白抽奖是怎么回事了。

“你让我看点实惠的东西,我分给你我的一点注意力。”

今天的抽奖已经彻底褪去了神秘的外衣,开奖方和参与方都心知肚明,合作着把抽奖这台戏热热闹闹地架起来。

所以今天的人们不迷信抽奖,但是不介意抽奖能带来的小惊喜。

让我们回到开头,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喜欢抽奖是因为抱有不劳而获的心理。

但回顾一下“中国抽奖史”,就能发现中国人对抽奖的兴趣,是被一点点培养出来的。

古往今来无数中奖者向大众保证了中奖的可能性,而春晚、央视等综艺节目则向大众传达了抽奖的“正当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别说从小到大一路伴随着抽奖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

当然,在金额远远超过自己消费能力的奖品面前,有的人抽奖就是赌徒心理,就是想靠着抽奖“逆天改命”。

但现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就是一种非常常见且正规的微型娱乐活动,其要点不在中奖,而是重在参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管是出于新鲜或喜好去购买盲盒,还是工作上受了委屈就去买一张彩票,更多都只是一种生活情趣。

从概率上来讲,抽奖只有很小的可能让人一夜暴富,但却有极大的可能给生活增添一丝刺激感和期待感。

就好比春节集五福,很少有人牟足了劲儿就指望中个几百万吧?这项活动的乐趣就在于收集的过程,以及最后结果出来后,互相攀比谁多得了几毛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年味儿越来越淡的今天,集五福这种形式的抽奖活动已经超越了品牌营销方法,被玩成了老少皆宜的“赛博过年”,成为了春节这个传统年节的组成部分。

甚至抽奖还能变成一种许愿、安利、赠喜气的正确“姿势”。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抽奖的使用场景太多,被曝光的骗局也见得太多,以至于大部分人都是人间清醒,一边念叨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边关注、评论、转发三连。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毕竟大家都明白,抽不中才是常态,太容易中的奖不是想要骗身份信息就是想要骗钱。

比起那份“不劳而获”的奖品,享受过程、保持期待,才是抽奖的最终奥义。

参考资料:

1、90年代风靡全国的抽奖狂潮:2元可以抽到桑塔纳,馅饼还是陷阱

2、全民抽奖-从泡泡玛特说起

3、抽卡的诱惑,你我都逃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