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为何说是一个藏汉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

我国著名的喇嘛教寺院--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属经典大型格鲁派寺院。

目前,建筑群整体布局及包括宗喀巴纪念塔殿在内的十余处单体建筑均保存良好,寺院由佛殿、大经堂、学院建筑、活佛公署、僧人住宅、佛塔、藏经楼、印经院、辩经台、转经廊、晒佛台等建筑群组成,是一个藏汉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于196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正式创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因先建塔后建寺,故名为“塔尔寺,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是国内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整个塔尔寺依山而筑。

顺坡而上,首先看到的是塔尔寺广场上的八宝如意塔:八座挺拔的白塔在广场上一字排开,气势非凡。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纪念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的八种功德,建造了这八座“如意宝塔”。八塔不同名字,一样大小,高6.4米,底座由青砖砌成,塔身白色,设有佛龛,腰部雕有彩色装饰。

站在塔尔寺广场仰望,塔尔寺全景一览无余。三面盆地状的莲花山环抱着寺院,好似佛祖座下的莲。翠色欲流的丘陵山坡,与以黄、白、红为主色的寺院相互辉映,色彩斑斓,层次分明。

寺院的主要建筑依山傍塬,鳞次栉比般地分布在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之上,白黄相间的藏式建筑庙宇把山坡点缀如梦幻般,让人分不清是在天上还是人间?

其中,大金瓦殿、小金瓦寺、大经堂等建筑最为有名。大金瓦殿位于全寺的正中央,也是全寺最宏伟的建筑,相传是宗喀巴诞生之地。

修建后,清康熙五十年(1711),青海蒙古郡王额尔德尼布施黄金、白银,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清乾隆五年(1740),西藏郡王颇罗鼐索南多杰用白银万两重镀金瓦,还在屋顶安装宝瓶、金幢、金鹿等宝饰,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并供奉有镏金佛像和大量壁画、堆绣、藏毯、酥油花、金银供器等,雍容庄严。

小金瓦寺,原名护法神殿,为塔尔寺的家神殿。殿中有几个偶像护法神,赶几只野羊,左边还有一匹白马标本。护法神赶野羊,寓意妖魔归顺,不再作恶。那白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所骑。

大经堂,塔尔寺最大的建筑,是一座藏式平顶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平顶上,装饰有金幢、宝瓶、金顶、宝塔、宝伞和金鹿法轮等,均为铜制锦金;经堂中矗立着168根柱子,都雕有精美的图案,外裹彩色藏毯,且挂上刺绣飘带。正上方,设宗喀巴像、千眼千手佛像等,堂里还陈设五彩绸缎堆绣的各种佛像、佛教故事图和宗教生活图等。制作精细、雅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寺院中,你还可以看见喇嘛们在辩经。辩经,佛学用语,最早源自古印度,指按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理论的辩论,即出家僧人学习佛经后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的一种方式。通过辩经,学僧开启智慧之门,最终成为一个善讲者与雄辩者。

公元792年,僧人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等高僧,入藏弘法。当时在西藏也有很多汉僧,领头的叫大和尚。

汉僧与印僧为了争夺其佛法地位,发展与壮大自身的佛派影响,就摆一场论战的擂台,一比高下,胜者将独占这片世界屋脊弘扬佛法的地盘。最终汉僧落败印僧,离开。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落败的原因,并非汉僧佛学不渊博,而是两家修练的重点不同。汉僧习练禅宗,讲究顿悟、心领神会。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式,难以与擅长逻辑思维的印度佛教相敌。

古老的塔尔寺,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研究封建社会后期青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