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印经院:为何被称为活态的宗教文化遗产?

在金沙江畔的雪山峡谷之中,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四川德格。德格城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印经院,它与布达拉宫的印经院,日喀则印经院并称“藏族三大印经院”。

这就是德格印经院,其全名为“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藏语方言简称为“德格巴宫”。一直以来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雪山下的宝库”等美誉。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第12代德格土司兼第6代法王却嘉·登巴次仁开始建造印经院。传说每当太阳落山时,登巴次仁走出官寨,总能隐约听到官寨南面小山包后面好像有几个小孩诵经之声。于是萌生刻印经书之念。

当然,也有传说金沙江西岸一个叫叶绒的地方有个被称为拉翁的差民,刻制有一部名为《称多》的经书,准备奉献给土司。当拉翁拉着驮有20多块经版的驮牛走到土司官寨南面小草坪时,驮牛受惊散驮,书版撒满一地。于是,登巴次仁决定在撤满经版的地方铲平小山包,修建印经院。

不过,以上也仅为传说,是难以取信的。

其实,创建印经院的缘由及经过,在德格版《甘珠尔总目录》与《丹珠尔总目录》中有详细的记载:德格土司却嘉·登巴次仁即位后,已经52岁了,于是多方找寻建造“甘珠尔经堂”之地。为此,他还亲自勘察地形,在欧普河之滨的伦珠顶修建印经院。

1729年,以南克松波为主的13名轨范师举行荐净仪式;接着又举行伏地仪式,然后破土动工,并于当年修成甘珠尔经堂。翌年,开始绘就经堂壁画,举行隆重的落成开光仪式。其实,经堂就是用来校对和存放《甘珠尔》印版之地,后来就被称为“巴康”,即印版房。此后,在经堂的旁边,登巴次仁又修建一座护法殿,这就是印经院的雏形。

清乾隆五年(1750年2月),新印经院举行了开光典礼这时的印经院已初具规模。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洛珠降措接任第15世土司兼第8世法王后,继续德格印经院的建设和后续工作,直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前后历经四世土司.耗时27年的印经院建设,才基本完工。

德格印经院,是一座典型藏式平顶楼房,屋顶平坦,四角立有风播,随风飞舞。经院内画柱林立,墙上画满彩画,分有藏经库、储纸库、晒书库、洗版平台、裁纸书室,以及佛殿、经堂等建筑。

藏经库,共六间,每间版库里均排列着整齐划一的版架,版架上分门别类地插满书签,井井有条。书版都选用细密而坚硬的木料,两面都刻字,以达到资源最大的利用。

这些书版上的文字时至今日仍十分清晰,笔画深刻且光洁。德格印经院所藏书版数量十分丰富,存放着不同时期的217000多块藏文印经版和画版,每张两页,每页600字左右,共计达2.5亿多字,大大超过布达拉宫印经院和日喀则印经院所藏书版的数量。

至于藏族的文字,一般认为是在松赞干布时期由吞弥桑布扎在印度学习,通过研究印度梵文,并在梵文基础上创制而成。正统认为,藏传佛教的中心分别位于布达拉宫和日喀则。

问题来了,那么它们书版的数量,为何没有德格印经院多呢?

主要还是因为,雍正时期,黄教几乎控制着整个西藏,且排斥其它教派,且这些教派的经文无法在西藏刊行,因此布达拉宫和日喀则印经院无其它教派的书版。

而德格印经院的创始人登巴泽仁却与众不同,他尽管信仰红教,但对其它教派的书版也广为收集,因此书版的数量也就非常丰富了。

德格印经院所藏书版的内容也很广泛,有佛教经典、译著、人物传记和历史专著等。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版《甘珠尔》、《丹珠尔》。这是世界上著名的藏族佛教丛书。其实,这两部书记载很多从8世纪到12世纪间的印度史实,而当时的印度由于战火频繁,有关这段历史的史料大多被焚毁,因此这两部经被印度学者视为至宝。

二、论述释迦牟尼佛经的著作。

三、早期藏族的医书《四德》。包括《医学总集》、《医明·四读》、《医学清琉璃论》、《水晶·医传》、《口诀附方》、《十八部医清》、《达摩专著秘本》等医学著作。

四、一些藏族学者的全集。如《宗喀巴全集》、《萨迦文集》、《达薄文集》、《米旁全集》等,涉及哲学、历史传记、天文历算、辞书文法、诗词音韵、音乐美术、雕刻和工艺技术等方面内容。

德格印经院是藏族地区的文化宝库,是藏族人民文化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独一无二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