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25号宇宙:老鼠的“乌托邦”预言人类未来,结果怎样?

数万年前,几百位人类祖先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到了2000年前,全世界人口已经繁衍到了2亿人。自18世纪工业化进程的开始,人类生产力有了很大提升,人口也随之快速增加。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全球人口开始暴涨。20世纪初,全球人口超过了16亿,50年后达到了25亿。到了21世纪初,全球人口已经增长到61亿,目前估计已经接近79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将会超过100亿。

人们开始担心,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可能会超过粮食生产的能力,导致大范围的饥荒,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在非洲多地。在1798年,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他发现在没有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全球人口将会以指数式快速增长,如果粮食产量只是线性增长,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粮食危机。

但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无限资源的世界中,人类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对此,科学家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一项名为“25号宇宙”或称“老鼠乌托邦”的实验,结果表明,最终会出现可怕的同类相食,紧接着就是末日。

动物行为学家约翰·卡尔霍恩(John Calhoun)博士建造了一个长宽高为4.3×3.0×2.7米的房间,然后用铁丝网分成四个小房间,每个房间中都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水和筑巢材料,温度设定为老鼠感到最为舒适的20 ℃。

科学家精心挑选了4对非常健康的雌雄老鼠,它们分别住进四个房间中。为了确保老鼠的健康,科学家还采取了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防引入任何病菌。就这样,4对雌雄老鼠开始了“梦幻般”的生活。

在物资充足,没有疾病和天敌的理想环境中,雌雄老鼠很快开始繁衍后代。它们的繁殖速度非常快,老鼠的数量每过55天就能翻一番。但随着数量越来越多,增长率逐渐下降。

当老鼠数量增加到620只时,翻一番的速度放缓至每过145天,因为老鼠社会开始遇到问题。这些老鼠分成了不同的群体,那些在群体中找不到角色的老鼠发现自己无处可去。

在自然界中,没有找到社会定位的过剩群体将会选择移居到其他地方。然而,在这项实验中,过剩的老鼠没有地方可以移居,它们没有合适的社会角色,这导致它们变得孤僻起来。

那些孤立的老鼠会变得非常不活跃,身心都是畏畏缩缩。虽然居所内的物资非常充足,但都被更强的老鼠占据,这些败下阵来的老鼠只能躲到角落里。从此,它们不再与同类进行互动。孤僻的雄性在受到攻击时不会做出反应,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

另一方面,那些雄性“头目”变得极具攻击性,它们会毫无动机地攻击其他老鼠,并经常对其他雄性和雌性老鼠施以暴力。暴力冲突有时非常惨烈,甚至出现同类相食的残忍行为。

在第560天,老鼠的数量达到了最多的2200只,这还远未达到所能容纳的数量上限(3800多只)。自那之后,老鼠的数量不断下降。很少有雌鼠能怀孕足月分娩,即便幼崽能够出生,很多都被它们的母亲忘掉或者抛弃,更有甚者被杀死。在某些地区,幼崽的死亡率高达90%。

大部分幼鼠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只有少数能活到成年。由于身边大都是行为异常的老鼠,所以幼鼠学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它们成年之后,都是独自生活,不与同类交流,也不想着繁衍后代。

从第600天开始,由于老鼠出生率大幅降低,幼崽死亡率高,再加上暴力因素,即便有着充足的食物和水,老鼠的数量也不可逆转地快速下降。最终在两年后,整个老鼠群体走向灭绝。

卡尔霍恩博士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行为的沉沦”,当生存空间和社会角色都被占据时,个体将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最终引发种群的灭绝。卡尔霍恩博士认为,这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最终可能成为人类发展轨迹的隐喻。

虽然该实验结果在当时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但近年来被很多人质疑,这个实验是否真的适用于人类。医学史学家埃德蒙·拉姆斯登(Edmund Ramsden)指出,老鼠乌托邦的终结可能不是因为数量过多的问题,而是因为生存资源分配存在问题。现实生存空间要比实验大得多,而且人类还有科技来探索新的环境,相信我们不会重蹈“25号宇宙”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