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过”去美元化”成功的例子吗?

二战之后,国际上有两次战略性去美元化:第一次是1960年代,以法国为首的反布雷顿森林运动;第二次是1999年欧元的诞生。

这两次战略性去美元化,都对美元的统治地位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但就结果来说并不“成功“,也不”彻底“。

美元的霸主地位源自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法西斯大势已去,美国召集西方主要国家,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商讨构建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及货币体系。

会上,美国代表、财政部首席经济顾问怀特提出的“怀特计划”,与英国代表、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争锋相对。

最后,“怀特计划”胜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全球唯一的外汇储备货币。

这是一个固定汇率体系,美元负责与黄金挂钩,固定比价为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它国家,即国际货币基金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核心的金本位体系。当时的世界,还属于金本位时代。美国在二战后,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70%以上的黄金储备,总量高达21800吨。

这就是美国人的底气。

英国被二战掏空,没有大量黄金做支撑,凯恩斯提出了一篮子商品货币计划,不敌怀特计划。

这个体系促使美元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世界货币”,统治着全球金融市场。

戴高乐曾经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他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不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致命缺陷。

早在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内在矛盾。他认为,如果美国保持贸易持续顺差,那么国际上就缺少美元,美元无法起到世界货币的作用;如果美国保持持续逆差,那么国际上美元富余,美元的信任将受到挑战。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后来1960年代的走势正如特里芬所料。美元要维持强势,定然导致美国出现巨额贸易与政府赤字,美元则会出现信任危机,其它国家的政府则拿美元兑换黄金,加速美元贬值和金价上涨,最终冲垮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戴高乐当时就抓住了“特里芬难题”的要害,从1965年开始从美国兑换了几千吨黄金。同时,德国、西班牙等国家都向美国提取黄金,抛售美元。

到197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了超过一半,剩下9838.2吨。当时,美国拿4亿盎司的黄金收回了140亿美元,而如今这批黄金价值高达4500亿美元。

本轮战略性去美元化,美国显然损失惨重。更悲催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美元不再是唯一的储备货币,德国马克和日元崛起,英镑重新纳入外汇储备体系。美元持续贬值,雄风不再,在巴黎,连乞丐都嫌弃美元。

第二次战略性去美元是欧元的诞生。

二战之后,欧洲在美苏冷战的夹击之下,戴高乐奉行戴高乐主义,积极拉拢联邦德国,试图北御苏联,南制美国,同时反对美苏对欧洲的渗透和控制。

这就加速了欧洲一体化。1999年,欧元诞生,成为美元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欧元的“冲击”之下,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资产中的占比由高点73%回落至2008年危机后的62%,而欧元的占比则由18%升至高点28%,基本上抢占了美元丢失的份额。

除了以上两次战略性去美元化,其它时间基本上属于策略性的投资组合调整。比如,欧元占比最高时期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但欧债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降低了欧元储备,增加了对黄金的储备。又如,2014年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各国央行又增加了对美元的储备,美元的全球外汇储备规模增大。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