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郑州500多亿打造“海绵城市”不吸水,换英国会如何?

河南暴雨引发洪灾,逾930万人受灾,死亡人数升至63人,失踪5人,令人痛惜。各国都陆陆续续表示关切与慰问,当各界纷纷支援胡辣汤时,BBC却在社交媒体上发怪论:郑州500亿元打造的“海绵城市”不吸水,“一场暴雨”就给淹了。

都说中华文字博大精深,BBC却用得“炉火纯青”,但他们的数学可能是体育老师教的,1000以内比大小、分、时、天、月都搞不清楚。

河南暴雨数据

7月20日,郑州24小时降水量624.1毫米,下午4点至5点,1小时内降水量201.9毫米。

17月8时-21日8时(96小时),郑州新密市白寨累计降雨量最大达918.9毫米,郑州国家级气象观测站772毫米,部分地区一天下的雨,超过了年平均降雨641毫米。

“驰名双标”

我们看看英国历史降水量最高记录:

2015年12月5日,坎布里亚郡,24小时降水量341毫米,约郑州的1/2;

1901年7月12日,伯克希尔,1小时降水量92毫米,约郑州的1/2;

2009年11月16日9时至19日9时,坎布里亚,96小时降水量459毫米,约郑州白寨的1/2;

从数据上看,英国各项历史最高值都只有郑州暴雨的1/2。

当然暴雨并非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我国如此暴雨却被简简单单描述为“一场暴雨”,一个形容词都没加。“千年不遇”,“一小时200毫米”,“单日降雨量超当地年平均降雨量”,有太多可以拿来就用的词,人家一个没看上。

(坎布里亚郡地理位置)

而在2009年英国坎布里亚郡出现的暴雨时,BBC却引用了一段来自于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大臣希拉里·本的话:

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千年一遇的暴雨。无论你有多么完善的防汛手段,也无法抵挡如此大的降水量。

既然BBC都认可“1/2郑州降雨量”的暴雨什么手段都无法抵挡,那么更大的郑州暴雨就能挡了?是数字不分,还是大小不分?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远的不说,再来说说进的!

7.17西欧洪灾,他们是这么描述的:

这场欧洲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暴雨洪水造成毁灭性的灾难,仍有数百人下落不明。

其所描述的“数十年来最严重”,“毁灭性”的暴雨中,降雨最大值为德国科隆-伯恩站的88.4毫米(24小时),打破了德国历史记录。这种级别在我国汛期非常常见,都达不到大暴雨级别,更达不到郑州半小时的降雨量,双标太明显了!

海绵城市

但别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还真有“大v”出来跟节奏,瞬间被封号。

钱花哪了?要不要我帮你们查查

除此之外,各大平台都有人冒头。那么海绵城市是什么?有多少人真的去查过?还是自己顾名思义、拍脑门一想?我们的城市主要是以硬质道路为主,绿化为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快速增加,下水管、排水渠,泵站等传统排水越发不够用了,一旦到了雨季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的理念主要是通过植树、植草、渗水砖等绿色手段辅助原有的传统排水,从而增加城市面对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的弹性。既然是“弹性”就会有个度,平时一天偶尔吃几块凤梨,突然让你吃一整个也还可以接受,要是让你一天吃18(公斤)个凤梨,就要先挂号,准备好酱油,蹲医院门口吃,因为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德国洪灾)

拥有油纸包、抗洪神器,而且发达、严谨的德国,被88毫米的降雨量淹过一次,才体会到在河南洪水面前,一切手段都只是虚妄。而中国求援速度以及八方支援的场面,让他们震惊了。因此这次德国罕见地站出来帮我们讲话,洪涝灾害专家描述:

郑州暴雨简直就是天空上飞流不止的瀑布,世界上没有任何排水系统能应对。

(BBC继续发怪论)

网络时代,说话之前,首先要确定自己是否具备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不懂可以听专家的,听自己国家官方的,别一上来就被有心之人把节奏带偏了,开口闭口就是各种负面的阴谋论。不过我国网民大部分还是比较给力的,纷纷回怼:(图片引用于澎湃新闻截图)

看看其他国家发洪水时:

今年德国洪灾:“默克尔接班人”陪总统视察灾区,节目采访时还在和众人一起大笑。

2020年英国受冬季风暴“丹尼斯”的袭击,首相却坚持去度假。后来去了灾区还“帮”灾民拖地,姿态标准,但左手反手拿拖把总感觉哪里不太对。

大家自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