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北洋水师还早的阿思本舰队为何没成军,清廷还损失数十万两白银

甲午一战,丰岛海面狼烟四起,大清朝苦心营造的东亚第一海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举国上下一片哗然,洋务运动走入尾声。实际上,此战中支离破碎的北洋水师并不是清廷组建的第一支现代化海军。在更早的1863年,也就是北洋水师成军二十多年前,清廷就差点拥有一支现代化海军。可因为顾虑不周,从英国驶来的七艘战船又原封不动的开了回去,清廷凭空损失数十万两白银外一无所获。

大清朝对现代海军的认识源于鸦片战争。当时大清水师有内外之分,內是内河水师,外是外海水师。清初收复台湾,清廷水师也曾耀武扬威。但时过境迁,由于失去作战对象,各路水师装备日趋破败,问题层出不穷。水师官兵吸食鸦片成风,诈骗饷银也不避人耳目。可就算如此,大清水师的装备和管理都算不上海防的最大问题,大清海防的最大问题出在哪?出在当时大清根本就没有海防意识。什么叫海防?看住自己的领海,永远攥紧制海权,不让一艘敌船驶入,这才是海防应有的态度。大清君臣的观念呢?不让英国人登陆就完了!说什么海军,要什么舰炮,这不舍本逐末么!

上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海上战斗场景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鸦片战争中大清为了同英国四十几艘军舰作战,所有沿海省份都不得安宁,二十多万官兵追着两万英国人跑。英国人的舰队开到哪,清朝的部队就要部署到哪,哪里能登岸,哪里就要修工事、立炮台。大清这种任凭敌人军舰驰骋领海、严防敌人抢滩登陆的作战思路叫不得海防,只能叫岸防,沿岸防御。从明朝闭关锁国开始,这种国防思维就没变过,哪怕是在对付倭寇的时候,戚家军靠的也是陆上作战。好在明清几百年中,海洋上根本没有像样的威胁。

但英国人来了,一切就不一样了,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哪开始?就从海上开始。英国人开着轮船迎风破浪,大清朝怎么办?不能沿着由北到南、从东到西的海岸线都部署重兵吧?不能随处都修工事立炮台吧?英国一艘船在机动,大清就要付出百倍甚至千倍的成本防御。这仗谁打得赢?想要守住领土,必先守住领海,想要守住领海,必须牢牢攥住制海权。没有军舰,哪来制海权?两千年前,汉朝人对匈奴也是屡战屡败,最后能把匈奴打跑,靠的是和匈奴一样的骑兵部队。

唯有军舰才能制伏军舰,这个道理现在也有人不懂。最先看懂形势的当然是处在作战一线的指挥人员,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就曾建议朝廷发力造舰,但朝廷上下嗤之以鼻。从那时算起,组建新式舰队的计划一拖就是二十三年。

上图_ 太平军与英军交火

太平天国战争打响之后,海防问题更令清廷头大,倒不是因为太平军要开着军舰跟八旗子弟决战大洋,而是因为此时的清廷命脉被挤到了海上。

有一句话叫“苏湖熟,天下足”,后来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不管怎么改,都是“江南熟,天下足”。粮食主产区在南方,政治中心在北方,怎么把粮食从长江以南送到黄河以北就成了关系天下人吃饭的大事。没有铁路的时候陆运比现在空运都贵,只能走水路。明清水路就是京杭大运河,通过漕运,南方的粮食才能经济的运到北方,京城的官绅和百姓才不至于挨饿,守卫边疆的兵勇才能有力气御敌。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军舰打到天津,洋枪都要顶上道光皇帝脑门了,朝廷上下鸡飞狗跳,英国人说什么道光皇帝答应什么。但是英国船一开走,就翻脸不认账。最后是英国人把军舰开到镇江,盯上漕运码头,满朝文武这才服气。可见漕运有多重要。这么重要的漕运到太平天国时候怎样了呢?南京地处长江下游,逆流而上是安庆,顺流而下是镇江,是南方的中心。想在陆地上把南方粮食运走,南京是绕不过去的坎。洪秀全占了南京,漕运算是凉了。但天不灭爱新觉罗,漕运走不通了可以走海运。一艘艘粮船开上大海,再不提海防可不行了。没有军舰,掌控不了制海权,哪天粮船被太平军劫走,大清可就玩完了。

上图_ 太平天国首邑(天京)南京天王府

太平军在打海运的主意么?1862年,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是座港口城市,要人没人,要粮没粮,还一堆外国人,太平军不好好看住自己的天京城,打上海干啥?清廷得到的探报是太平军看中了上海城內的财富,想要拿来购买西方火轮船。真若如此,太平军顺流而上能打四川,入海而上能进天津,几艘军舰就能比过十万雄师。

回到一年前,也就是1861年,代替李泰国担任大清海关税务司司长的赫德就向恭亲王奕?提议,通过购置舰船、聘请教员船员的方式组建海军。奕?眼光开放,让赫德做一下预算,本以为几十万两就足够了,结果赫德算完最少也要一百三十万两。大清朝廷也不是奕?自己说了算,知道他想用百万白银买英国战船,还不被保守派骂死,第一次提议就此搁置。

上图_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转眼到了1861年8月,身在前线的曾国藩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奏《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说“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几乎是曾国藩上奏的转眼之际,太平军就凭借水上优势打下了浙江数城。1862年1月,恭亲王上奏“浙江宁波、杭州两府,相继失守,贼势益张,难保不更思窜出宁波,为纵横海上之计”,“请饬下江苏巡抚,迅速筹款雇觅外国火轮船只”。事到临头,多少钱都认了。

清廷经过同赫德商议,计划购买英国造中号军舰三艘,小号军舰四艘,共需白银六十五万两。当时大清满朝文武也找不出一个懂海军的人,谁去英国买轮船?谁牵头训练水手组建海军?正好时任海关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李泰国在家中休假,好歹跟大清有一层关系,于是重任咔嚓一下落到了他头上。

上图_ 中英天津条约谈判

虽然先后担任过税务司司长,但李泰国和赫德有着截然不同的办事准则。论履历,李泰国比赫德丰富。他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担任额尔金勋爵的翻译,参与了《天津条约》谈判。

清朝方面代表耆英在谈判中一味欺瞒,原则飘忽不定,最终惹恼了联军,也让自己的脑袋落地。有这层关系,李泰国认为大清朝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英国想要在东方开拓市场,不能再由大清自由发展,必须运用强硬手腕,最好能插手政局。这种思想昧着良心说叫敢于承担责任,背上一身骂名也要帮助大清实现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殖民大清。满脑子鹰派思想的李泰国居然接到了组建舰队的重任,不暴走还等什么。

上图_ 李泰国(1833~1898),英国人,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

身在英国的李泰国接到总理衙门通知,由他购买军舰及所需火炮、弹药、燃煤等物,同时招募水手,签订合同,还允许他酌情截留银两,以备后用。接到通知的李泰国一看,自己亲手打造的舰队必然是金光闪闪光芒万丈,一旦交给清朝那帮辫子官僚,没准给弄成什么鸟样。懂海军的,清朝没有吧?会指挥的,清朝也没有吧?当朝言战临阵怯敌的,满朝都是吧?舰队交给大清谁能管好?还不如一步到位,拿着大清朝的钱,组建一支自己说了算的舰队。

于是李泰国在购置军舰、招聘武弁之外,代表清廷同舰队司令阿思本另立约定十三条。简单来说就是四年之内除了阿思本,谁也不能担任中国舰队司令,以后采购的欧洲船只也要归阿思本管。阿思本呢,归李泰国领导,李泰国归清朝皇帝领导。所有船员都由阿思本选,李泰国批。船上都是外国人,为了显得协调,旗子也要挂李泰国设计的西式旗帜。

上图_ 阿思本舰队,亦称英中联合舰队

1863年5月,李泰国带着阿思本舰队和十三条约定回到大清。来到总理衙门后,李泰国开门见山,不但把一揽子约定和盘托出,还要求从每年从海关收税中提取舰队饷银,如果不够,海关就出去借贷。北京的官老爷脑袋再混,也知道自己被李泰国涮了。这一揽子约定,根本就是把舰队控制权拱手让人,这哪是买回来个舰队,根本就是请回来一帮爷爷。大清百姓养自己的官老爷就很累了,不能再给百姓添麻烦,李泰国的要求绝不能答应!

前前后后清廷已经花了一百多万两白银,不能就这么打水漂,又前后拉锯商讨了两三个月。转眼到了1863年秋,人算不如天算,阿思本舰队虽然没着落,但太平天国却要完了。当时李鸿章上奏说“金陵已成合围之势,可毋庸外国兵船会剿”,本应节制阿思本舰队的曾国藩也说“不如早为之谋,干脆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以挫李泰国的锐气。”大清上下已经对李泰国忍无可忍,宁可巨款灰飞,也不留阿斯本舰队。

上图_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但请神容易送神难,李泰国、阿思本知道自己诡计无法得逞后,将舰队开到天津港口,威胁将舰队就地解散。而此时主谋李泰国已经成了孤家寡人,不但在大清朝声名狼藉,许多西方人也认为他得寸进尺。代理司长赫德在舰队来华后“再四向李泰国严辞驳诘,相持近一月”,赫德认为,大清不是印度,殖民路线走不通,李泰国这么干除了增添仇恨别无他用。同时,英国内部对清政策也发生了转向,“维持大清政府使其不致崩溃”、“协助中华帝国恢复中国秩序”的声音越来越大。

经过多方调停,最终双方同意按照如下方式处理舰队:付给阿思本以下600名官兵375000两白银,充当9个月薪酬和归乡路费。七艘舰船及船上物资开赴伦敦拍卖,拍卖款扣除阿思本辛苦费后返归清廷。总的来说,清廷在此次事件中前后共花费白银大致126万两,后回款57万两,实际损失69万两。也有人考证清廷损失可能多达170万两,还有人认为大概在90万两左右,总之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上图_ 罗伯特·赫德(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国政治家,1854年来到中国

经阿思本舰队这番折腾,李泰国算是进了清政府的黑名单,税务司司长的职位立刻被赫德顶替。赫德为代表,以扶植代殖民的英国新型对华政策正式登上舞台。

不过这个风波对清廷来说不算什么,曾国藩说:“以中国之大,区区一百七十万之船价,每年九十万之用款,视之直如秋毫,了不介意。”当然曾国藩话中有自嘲的味道,但开眼看世界的先驱早在二十年前就呼吁造新船、建海军,大清君臣干什么去了?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进言“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结果被皇帝斥作一派胡言。

从鸦片战争到阿思本舰队,二十多年清廷忙啥了?懂海军的人没有,懂舰船的人没有,买回的军舰国人开不走也就罢了,连买军舰、聘船员的事竟然还要英国人代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63年阿思本舰队,从1863阿思本舰队到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从林则徐到曾国藩,又从曾国藩到李鸿章,整整两代人的时光被如此虚度,相比起来百万两白银不算多吧!

作者:刘不成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赫德与阿思本舰队事件》 方堃

【2】《晚清阿思本舰队事件及其思考》 贺群珺

【3】《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雷颐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