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劳动分工能促进经济增长?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促进经济增长。他在第一章《论分工》中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其中技术变迁以分工加速知识积累的形成,成为报酬递增永不枯竭的源泉”。


斯密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专业化分工与自由市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以运输为例说明问题,比如水运开拓了比陆运更大的市场,从而“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这种改良往往经过许久年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内地”。这就是“斯密定理”。

通俗点解释就是,市场规模(有效需求)越大,分工越精细,专业化程度越高。假如市场只需要一辆车,定然不值得新建一个轮胎厂、玻璃厂、塑料厂、木材厂、皮革厂、组装厂等分工生产,然而如果是100万辆汽车,分工生产更具效率和福利。如今的国际市场,汽车的有效需求量非常大,形成全球化的汽车产业链,跨国协作,分工精细,专业化程度高。

古代农耕社会也有劳动分工,比如男女分工,但是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极低。为什么?因为没有发达的自由市场。古代农耕经济是计划经济,劳动分工由人为支配,劳动成果也是人为分配。没有交换就没有自由市场,没有发达的自由市场便无法提高分工的专业度。

所以,斯密定理揭示了一个技术进步的规律:市场规模越大、程度越发达,专业化分工与技术水平越高。换言之,在同等条件下,更大的市场决定更顶尖的技术。斯密定理也揭示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如今,几乎任何领域最顶尖的技术,如顶级芯片、航空发动机,都是全球化精细分工与高效协作的结果。

比如,全球最顶级的极紫外光刻机,里面的零件超过十万件,由全球5000家供应商共同来完成。其中,荷兰腔体和英国真空占了32%,美国光源占了27%,德国光学系统占了14%,日本的材料占了27%。就说日本,极紫外光掩膜/光掩膜坯检验设备来自日本的Laserte;极紫外电子束掩膜设备来自日本NuFlare;涂覆显影设备的提供商是日本的东京电子;极紫外专用激光光源的两家供应商之一是日本Gigaphoton;极紫外专用光刻胶来自日富士胶片和日住友化学。前段时间日本胶水告急,全球芯片生产受阻。

所以,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想要获得最先进的技术,必须高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与协作。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如果从种地到芯片制造都自己单干,是无法获取全球最顶尖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