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医生的独白——不忘初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前方是艰险还是磨难,谨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是一名医生,但当我为自己的父亲求医治病时,经历了由医生身份成为患者家属身份的转变,这种转变对我的行医的心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下面和大家讲一讲我的亲身经历,也希望能分享给更多的医界同行。

“小超,吃饭了!”小兰老师叫着。

“哎,等我把手洗了先!”自那次采手指样的结果出来后,每次洗手,我有至少洗五遍的强迫症,是因为上次做院感时长了好些菌。

我们有说有笑地在去饭堂的路上,这时,我电话响了,是妈打来的。她那头好一阵子都没有清晰的声音,直到最后才听明白,是爸出事了。

那一年,我还是医学实习生,好不容易请到了假,赶到爸所在的医院时天已黑。我闻着医院里熟悉的消毒水味道,却又心里充满了恐惧。推开门,只见妈趴在爸的床边,头发又斑白了许多,而爸则一脸痛苦的样子。这一幕,让我感觉心像被攥紧一样难受!

“爸”,我轻声叫他。

“唉,本来想赚多点钱的,想不到现在还要搭钱进来。”爸无奈的叹息。

第二天早上,主管医生带着一批年轻医生来查房,我也借此了解到我爸的病情,脊柱骨折。

“教授,请问怎么治疗才是最好?”

“基于你爸的情况,我们打算在他体内植入钢板。”

“那当他年纪大了,也很有可能会有骨质疏松的情况,这样的话岂不是到时这钢板会弄碎里面的骨头?”

“哎呀,这些都是有利有弊的。”

此时,我真的是无语了,不知道他是否属于是漫不经心还是太忙了,我对他这样的回答很不满意!

“啧啧,XXX家属,你怎么还不去买护理垫。”护士嫌弃的口吻令人顿生厌恶!

此刻,我的内心只想问他们:“你们的医学心理学学到哪去了?有没考虑到病人及家属的实际情况和感受?”我内心充满了愤怒!完全颠覆了三甲医院以往在我心里的美好形象。

虽然内心充满着愤怒,我还是只能用尽可能平和的语气和医护人员对话,毕竟手术要由医生来主刀,护理工作要由护士来进行,我竟然会有担心他们术中、术后不尽心的奇怪心理。

照顾爸爸一段时日后,我得回去继续剩下的医学实习。

在回程的路上,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实习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表现。这次的亲身经历对我的影响和冲击巨大,通过这次经历,我可以肯定的是,在我以后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中,“人文关怀”是必须要添加上的。

因为我也曾经和这些患者家属一样,深刻体验到求医治病时的忐忑、焦虑与无助。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难”。

在患者及其家属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哪怕医生只是多说几句贴心的话,多几个善意的眼神,传达到患者及其家属哪里,也像雪地中的太阳一样温暖。

如今,我参加工作已有两年多了,每每看到患者及家属脸部稍微放松下来,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欣慰。因为我的这段作为患者家属的体验太过刻骨铭心,而也正因为这样,在医路前行上,学医初心更加难忘。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We already walked too far, down to we had forgotten why embarked.——Kahlil Gibran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在医患关系显得不那么和谐的当下,医者站到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进入到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不忘学医的初心,不必要的矛盾相信会得到大大的缓解,宽容耐心远胜于经久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