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扩张,到底有没有坑?

地方政府债务知多少?

原以为债券比炒股还安全,比存款还赚钱,不过估计买了康美、信威、华夏幸福等债券的人现正经受又一波的亏损吧?万事没有绝对安全,现整个债券市场也承受着弱资质民企、国企逐步出清的冲击,“国企大而不倒”已不再,“城投信仰”还算坚挺但也有待验证。

不管是国企债还是城投债,都是政务债务扩张的重要源头,政府工作人员要吃饭,老百姓也要基础设施生活,故而政府为弥补财政收支赤字或建设公共设施而发行普通债券、专项债券。

聊一点和数据有关,大致对比下全国各地的GDP和政府债券状况。据Wind上2021年5月22号的数据,选取了GDP高中低层的几个省、市来看其债务状况。

显然广东GDP仍高居榜首,样本中政府债券余额走势基本和各省的GDP走势一致。经济发展好的省市,政府的发展也不会弱,需兼顾民生、政治、经济的花费多,作为政府收入主要支持之一的债券,发行量及余额也不会很低。从国债负担率来说,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数值为发达国家≤60%,发展中国家≤45%。从地区上要求这个负担率,高GDP的地区目测都做到了;但是对于中、低GDP的地区,比如贵州、甘肃、青海这些省的负担率就超过警戒线了,可见这些地区的经济对债务的承受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尤其是青海,整个负担率接近90%,GDP和债务余额的数额相差无几,需要中央及各地的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不过总体上,整个国家(由于数据可得性,未含台湾、香港、澳门的数据)的负担率为37.93%,还是可以的。

☉数据来源:Wind

地方政府债与城投债不同的是,前者是财政收入筹措的措施之一,由财政部门发行,后者为筹集民生等项目融资而发行,本质属于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债。相较之下,债券余额方面,地方政府债券还是比较高的,在各省份一般高于城投债。但城投债发行数量也很多,比如江苏省城投债余额远超地方政府余额,可见其城投债发展势头较为强盛。

☉数据来源:Wind

从2021年5月22日城投债的存量来看,江苏“名列前茅”。这类债券虽由企业发行,但背后离不开政府“隐性担保”,一定程度上,只要政府愿帮助扶持,在其发生危机时救济,那这完全算得上政府债务负担。毕竟很多城投债是为了政府的民生项目而融资的,有政府的“背书”,许多投资者还是相信城投债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获得相对高的收益,这也就是“城投信仰”的由来,但潜在风险还是有的。

☉各省市城投债具体状况 数据来源:Wind

企业都能从政府债务扩张中受益吗?

显而易见,很多省份的城投债的存量都比较大,且“城投信仰”的存在,致使很多投资者涌入这一块市场。那么政府债务的扩张是好还是坏,所有企业都能从政府债务扩张中受益吗?针对这个已有学者做出一定的研究。

理论上,一个政府扩张债务,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试想一下,政府扩张债务,发行债券,一般除了弥补财政赤字之外,都是为了一些民生项目融资的,比如高铁建设、高速公路的修建、公园及其设施的设立等,这些项目虽然周期长,但是一旦进行投资,后期收入带来的利益却是可观的。基础设施的改善,边际回报率的提高,经济的增长,都会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发展。这说的是好听的一面——挤入效应,把企业的投资吸引进来,大家共赢。

但是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政府财务扩张的对企业的另一面就是“挤出效应”,通俗来说就是把挤出企业的投资,因为政府债务急剧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会占用现有社会稀缺的金融资源,这样一来,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哪里来的钱去进行下一步的投资?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投资受阻,地区经济效率降低,政府的偿债风险增强,发展也受到一定阻碍。

那么这两者谁强谁弱?根据研究,政府债务扩张对企业挤出效应还是强于挤入效应的,也就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通过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挤出了企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债务扩张不仅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经济效率,还会加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债,进一步吸收社会上的资金,这么一来,社会上投资者手中的钱少了,本地企业为了获得他们手中剩余的金钱,就会以更高的利息来吸取。但这么一来,除非企业能投资到更好的项目,不然成本的提高,用什么来弥补?否则很多市场上的企业就没办法获得资金转而投资。且针对城投债和非公开债券来说,虽然两者对企业都有挤出效应,但城投债毕竟是“明面”上的东西,全国都可以投资购买,不局限于吸收本地的资金,而对比之下一些“隐蔽、庞大”的非公开发行债务,往往吸收的是当地的投资资金,对本地企业的融资和再投资压制性更大。

到此突然联想到一些小微企业,当初不就是因为“融资难”的问题,借高利贷或者无法发展吗?不过幸好现在有“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减轻这些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的。就是不知道因为政府债务扩张导致挤出的一些企业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未来非公开债券发行、城投债的“城投信仰”会怎么发展。

依赖政府“隐性债务”担保

非明智之举

既然提到了“城投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城投信仰”表现得还算坚挺,主要是由于政府基础设施需求庞大,后续还是会继续发行并获得收入来兑付本息的,后续还有待时间验证。但“国企大而不倒”已站不住脚,缘由是近年来国企频繁爆雷。那么同样是背后隐藏着政府的“背书”,为什么一些千亿级国企还会违约呢?

时间追溯到2020年10月份,千亿级国企华晨汽车集团,因资金紧张未能按期兑付债券利息成为国内市场上第六家外部评级3A主体的实质违约国企,仅仅一个月不到,就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曾手握宝马大权的集团,现债券偿付信息还不明确。

同样也是千亿级企业的永煤集团,11月份也爆了雷,不过目前所有债券都和投资者协商后统一展期处理。还有今年的豫能化集团未能按时兑付本息,债券展了期及紫光集团未能兑付利息造成的违约,无一不在展示“国企大而不倒”的信仰受到市场的猛烈冲击。

按理说,对一些地位重大的国有企业,政府应该会进行危机救助,政府支持是国企违约后能否进行本息偿还的关键因素,而往往正是由于这些“隐性担保”,投资者才能更为放心地进行债券投资。但这些国企甚至是千亿级的国企为什么暴雷,甚至进入重整程序呢?

细想一下,一个可能是集团太大,政府的救济能力相对薄弱,有“无力回天之感”;要么就是相信企业自身能够通过债务重组,改善自己的结构,自己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不然政府的救济只能“治标不治本”;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企业自身的重要程度或者存在的问题,使得政府的救济意愿大幅下降,只能让国企“自己靠自己”,自己立不起来,只能“自生自灭”。

刚才提到的华晨汽车集团,在违约前将内部营收占比长期超90%的华晨宝马的25%的股份转让给了宝马(荷兰)控股公司,转让会在2022年正式生效。这么一来,玻璃华晨宝马后的这个千亿级国企就会面临自主品牌盈利能力衰退、资产质量弱化的状况,最后还是得靠自己发展起来,不然长期靠政府也不行。

投资者一开始冲着背靠政府、风险低而投资,政府“隐性担保”给予了投资者绝大的信心;后期虽意识到风险,但此时往往由于信息获取不够及时,反应不够迅速而被套牢在里面。虽然面对爆雷时,国企可通过重组、筹措资金、寻求政府帮助渡过难关,给予投资者赔偿,但按Wind目前可获得的信息来看,许多国企违约后要么进入重整程序却没有公开的偿还方案,要么拖着(可能私底下有偿还,这不得而知)。

但从公开信息来看,截止2020年12月初,违约国企的公开偿还率不足6%。所以别以为什么都有政府撑腰,大部分国企发展还得靠自身能力,“啃政府”不是谁都行,投资者也得警惕政府的“隐性担保”问题,别尽信,得学会自己判断风险。别以为背后有了政府,一切都迎难而解,坐等收益就行。俗话说得好:投资需谨慎,理财有风险。

债务多了,怎么避雷?

谈到怎么避雷,首先还是得从政府源头上解决问题。既然是政府“挖的坑”,那也得“填上”,比如地方政府债务要进一步“隐性债务显性化”。

所谓的显性化,就是把不在明面上的债务,转换成有较为明确规范统计的“摆在台面”上的政府债务。2020年6月8日-10日,中银证券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2020新浪财经云端峰会提到了政府隐性债务的显性化问题,比如政府应该退出一些商业项目,更注重于公益项目的一些投资,回归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上来。

再如原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所言,“特别国债明年应该不会再发,隐性债务应该尽快显性化,以便厘清债务人,落实监管责任”。这么一来,“隐性债务显性化”一定程度上能明确厘清政府面临的财务负担,估算政府面临的偿债量,结合自身拥有的偿债能力,才能进一步估算债务风险,不至于让投资者困在违约风险里面,又让自己“颜面尽失”。

针对陷入政府债务扩张导致挤出效应的一些企业来说,企业发展受到抑制往往是由于政府的融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面临的融资成本,导致企业融资减少,投资减少,获得的收益进一步减少,要融资付息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循环“恶性发展”。所以企业在政府发债需求的背景下,不妨学会有效投资政府设立的民生项目来获得一定的收益,或从银行等其他渠道凭借自身的优势获得更为丰富的资金。毕竟有些时候,政府得为了一些民生项目和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债券,吸收公众资金进行投资建设等,企业面临这种情况只能想想如何能降低自身的融资成本了。

至于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陷入政府债务扩张的“坑”时,往往是过于信任“政府信仰”了。信任政府的偿还能力以及意愿是自然的,但是不能盲目尽信,毕竟市场上还是有可能存在一些“伪国企”,这时候不擦亮眼睛,只看着“国企名头”进行投资,有可能会“血本无归”,当然也有可能“获利颇丰”。总之一句话,投资还是得谨慎,不然像之前互联网泡沫、P2P网贷那样造成严重的亏损那可是“得不偿失”。

所以,政府债务扩张有没有坑?答案是有的,比如企业投资的挤出效应,再比如投资者盲目尽信“国企大而不倒”造成的亏损。但是整体上,得明确政府债务扩张一般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以及发展民生项目,所以只要自身足够有投融资头脑,把握住机会,那么政府债务扩张还是会带企业、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的。至于政府的“隐性担保”隐患、“隐性债务显性化”等问题,那就得政府从根源上解决了。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余海跃,康书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企业融资成本与投资挤出效应[J].世界经济,2020,43(07):49-72.

哪些违约国企兑付了?_国泰君安

信仰重塑——2020年债市违约复盘_国泰君安

管涛:厘清政府隐性债务显性化、部分企业疫情停工问题_新浪财经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20-06-08/doc-iircuyvi7326581.shtml

贺铿:特别国债明年应该不会再发,隐性债务应该尽快显性化_新浪财经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03/doc-iiznezxt0316967.shtml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