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90后不想生孩子了?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新鲜出炉。

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正在提高、城镇化大幅度提高;

男女性别比正在趋于平衡、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总体来看,走向乐观。

唯有一项实在是令人担忧:生育率持续走低。

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当天,一项结果悄悄挂上热搜。

#我国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

但总体上我国人口增速仍旧放缓,这意味着一胎的生育率下跌地厉害。

#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持续下降#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称需提高生育意愿#

有关生育率低的热搜接二连三的涌上来。

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生育率结果进行解读:

从1990年全国新生儿近3000万人,到2016年开放二胎时新生儿1800万人,再到2020年的1200万人。

近几年,尽管有二胎政策的加持,我国生育率整体下降速度仍旧很快。

梁建章说:“今年公布了中国2020年的总和生育率是1.3,这其中还包括了二胎刚刚开放时,一些育龄妇女为了弥补单胎的遗憾,积极生二胎的堆积效应。

抛开这些堆积效应,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应该只有1.0——1.1左右,比日本生育率1.3——1.4低很多。

可以说是全世界垫底的水平。”

随着未来堆积效应的消失、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生育率还会进一步降低。

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是无奈的; 从个人角度来看,育龄期的年轻人是无奈的。

不是他们不想生孩子,是真的生不起。

没有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对“养儿防老”的执着,现实里又遭受着身心压力、经济压力的两面夹击。

再三思索,年轻人们开始逐渐退出生娃大军的队伍。

图 | 源于网络

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所以不生。

“我给不了Ta富足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因为我也没有。”

“孩子是最昂贵的奢饰品,Ta需要精力、时间和爱去滋养,可我连自己都活得身心俱疲。”

“自我检讨,我的性格有很多缺陷,我的基因没那么优秀,没有非要遗传下去的必要。”

这些理由劝退一大批想生娃的年轻人,但却让父母觉得不可理喻。

父母们认为,当年的他们,生活贫困,大字不识一个,仍旧家家户户生了四五个孩子。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水平上去了,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了,生育率却下降了。

但父母们自认为的育儿观与当代年轻人截然不同。

他们认为只要生得起就万事大吉。

年轻人却认为“生”只是育儿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无数的苦难等待着年轻的爸妈们。

在《小舍得》里,当蒋欣饰演的田雨岚听到婆婆拿出300万资助她生二胎时,她拒绝了。

公公也说:”你们只负责生。”

可生得起并不意味着养得起。

父母们认为:多生一个孩子,家里也只是多了一双筷子。

年轻人认为,既然生下来就要让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共同富足。

他们要有足够的资本让孩子读重点小学、中学、大学。

有足够的钱供孩子学习特长才艺、要参加夏令营、冬令营、海外游学。

有强大的精神世界给孩子营造健康的生长空间。

父母们认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

但如今,经济发展、文化蓬勃。

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明白,孩子不应该成为自己养老的依托。

甚至,社会的规则时时刻刻都在告诉他们:养孩子必须要花钱、花心思。

过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在延续生命、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和“孩子能给自己养老”的利益角度的基础上建立的。

然而经历过社会巨大变革、国家繁荣发展、互联网浪潮的年轻人,对于亲子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

孩子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奢饰品。

他们是孩子在社会立足的保障。

如果无法给孩子保障,为孩子负责,也为自己负责,那就不生孩子。

——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不想生孩子了?

——因为在受到这么多年的教育和见识后,明白了趋利避害。

生孩子对女性身体的影响只有女性自己知道。

从怀孕开始的行动受限、饮食忌口到生育后身体机能下降、产后抑郁……

年轻女性遭遇的这些问题一般是不被长辈和丈夫理解的。

除了对身体的折磨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煎熬。

一个年轻妈妈说:“生孩子的痛是一时的,生完孩子后的焦灼似乎没有尽头。”

婴儿时期,每三小时喂一次母乳,夜间不停地惊醒,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断奶后,要么辞掉工作全职看孩子,要么杜绝社交边工作边养娃;

上学后,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到深夜,操心一日三餐营养搭配。

而且随着近些年青少年患抑郁症的几率上升,妈妈们还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不同于上一辈人粗暴式家庭教育,她们要像呵护奢侈品一样呵护孩子。

陪伴、游玩、教导,一个都不能少。

丧偶式带娃的社会风气下,孩子的爸爸几乎神隐;

即使有一些年轻爸爸想要成为新时代“奶爸”,但幼童天性更爱黏着妈妈;

老一辈人传统的育儿观念让年轻人不敢轻易把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

......

有关养娃的零零碎碎,都落在了妈妈的身上。

为了担起妈妈的责任,全职妈妈们浪费了她们的学历、学识,逐渐失去了社会价值。

依旧保留工作的妈妈一边遭受着职场工作资源的倾斜,工资的压缩。

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一书中,作者上野千鹤子提出:

女性以再生产劳动的形式支付实物费用(即劳力和时间)而并非支付货币费用(即金钱),并且如果将这种实物换算成货币费用的话,实际上将超过丈夫所能负担的金额。

女性为了实物费用离开职场,牺牲了应有的货币收入(误工费),即便之后再就业,那段离职时期将会成为不利条件使其终身背负无法挽回的差距。

在生完孩子后,女性被逼着一夜长大,而有些男人至死是少年。

而女性从“生娃”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成为自己人生的被动者。

除了工作就是带娃,她们成了新一代“时间管理大师”。

工作、家庭和孩子成了她们的全部。

因为生孩子,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职业理想被打压、被挤占,人生被孩子占据,没有自我。

还要时刻操心着这条小生命,唯恐Ta渴了、饿了、病了、痛了、受欺负了、受委屈了。

想到这里,年轻女性释怀了:不生孩子真好。

如果说“身心摧残”只是女性要面对的困境。

那么压倒男性和女性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销金魔咒”。

这是男性和女性都要直面的痛点。

养个孩子要花多少钱?

这里有一个#中国养娃成本TOP10城市#的数据。

从出生到上大学,北上广深四个超一线城市养娃成本超过200万;

部分新一线城市养娃成本也直逼200万。

然而,2020年全国各城市平均年薪几乎在10万上下打转。

第一名北京,平均年薪12.5万,养一个孩子花费276万。

如果一对夫妻双方年薪都是12.5W+的中产阶级,养一个孩子意味着这对夫妻将要在22年内,降低原本生活质量的一半,才能达到在北京养娃的平均水平。

如果生了二胎,勉强对半打个折扣,这个家庭要在原本的基础上延长11年紧巴巴的日子。

以上仅仅是中产阶级,才勉强让孩子达到当地城市养娃的平均线。

对于小康家庭来说,这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

胎教、早教、入学、升学、高考、大学、研究生......每一步都需要家长的操持。

且不论孩子长大后买房、结婚,家长又要掏空钱包给孩子打点。

......

有意思的是,以上所有内容也仅仅是建立在男女工资相等的情况下。

但事实上,现实生活往往没有那么理想。

图 | 《坡道上的家》剧照,“丧偶式育儿”成为夫妻争吵的焦点

学区房升值,教育成本与日递增。

掏空六个人的钱包,砸大把的票子,只为了给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孩子成了真正的四角吞金兽。

生育成本、养育成本的昂贵,吓退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他们一边因为不生孩子感到轻松,一边因为生不起、养不起孩子而焦虑。

想生孩子,但又明白成为父母后需要担当的责任。

这绝不是长辈口中的“有饭吃、有衣穿”那么简单。

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内卷、当代人亚健康的幸福指数,都注定了这一代的父母需要倾尽大半生的精力给孩子。

给他们爱与关怀、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

想成为强大温柔的父母,不愿意把自己原生家庭的遗憾带给下一代。

但这一切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稀缺的,又如何传递给下一代?

就目前来说,我国还未达到生育率最低峰值;

再加上育龄女性的社会困境,高昂的育儿成本。

诸多难题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用很长的时间需要解决。

身陷囹圄的年轻人们只希望,当这个困境再次被提起时,老一辈人能少抱怨当代年轻人的“不作为”“逃避责任”“目光短见”。

因为,年轻人决定不生孩子,绝不是任性,而是明白那份责任有多重大。

在他们拥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一个新生命之前,生育都要谨慎再谨慎。

图 | 2018年10月10日,广州市

参考文献:

李琳. 女性生育行为对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

本文编辑:橙子味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