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坏情绪比别人多?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的坏情绪比别人多,好像身边的人都欠他几两黑豆钱似的。

先说说情绪,情绪有很多定义,我觉得比较容易理解的是这个:“情绪来自个体对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

也就是说,情绪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他人或事件的评价。而评价往往又基于自我的经验和深层需要。

也就是说:情绪是自我的体现。

自我的体现?如何体现呢?我们正好可以借助一个学员的案例来说明。

因为的很多学员从来不敢表达愤怒不敢流露情绪,所以我们之前在课堂上一起陪大家学习表达感受,学会释放情绪,所以学员向我提问,希望我解答一下下面这种情况是否应该表达感受和流露情绪。

学员在衣服店上班,某日,正在熨烫衣服的时候,店里的一个小姑娘双手做女鬼状的弯曲,在他眼前抓。学员觉得反感,所以他就表达了自己的厌恶之情,毫不客气地说了一句“你有病吧”,这话一出,对方也生气了,就回复了“就你没病,我们都有病!”。

一个动作引发一场冲突,虽然学员希望我告诉他该如何表达厌恶,我想说的重点是:学员的厌恶从何而来。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外在行为都是由一系列内在因素造成的,他最早提出冰山理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状态,而无意识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和发展。

我们日常所能意识到的就是“她的行为让我反感”。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导致最终行为的。多数人会认为,很简单啊,就是对方的行为让我产生了很不好的感受,所以我指责她很正常。

比如,拿学员的案例来说,

这个学员认为:

我厌恶是因为她不尊重我

因:她不尊重我

果:所以我很厌恶她

看客们,你们也感受到了不尊重吗?还是说感受到了对方的可爱,也或许感受到对方有意走近自己的友好?

可能我们每个人对这件事的感受并不一样。

问题出在哪里?

恰恰出在:“事实”和“解释过的事实”的区别,学员厌恶的原因是学员的“内因”在加工这个外在的事实。

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看看。

事实:女孩双手做女鬼状的弯曲,在他眼前抓

学员的内在是如何加工事实呢?

学员的处理:双手在别人眼前抓是对人的不尊重

结论:她不尊重我

深层自我体验:我是不被尊重的

所以学员恼怒的不是“女孩双手做女鬼状的弯曲,在他眼前抓”的事实,而是“她不尊重我”的结论,更深一层是“被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同样为这样的事实,换作另外一个人B:

事实:女孩双手做女鬼状的弯曲,在B眼前抓

B也许会这样加工事实。

B的处理:她在装可爱逗我玩,看来她想和我拉近关系

结论:她喜欢我

深层自我体验:我是被爱的

之所以面对同样的事实,大家的感受极其不同,是因为事实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不同的自我体验。

我们可以理解为B把事实解读为“她喜欢我”从而喜悦,也可以理解为,其实B自己接纳自己,认为自己是值得被喜欢的,是充满生命力和喜悦的,所以B能够从他人的行为看到“喜欢”,看到“接纳”。

学员把事实解读为“她不尊重我”从而厌恶,也可以理解为,学员的内心缺乏对自己的接纳,自尊偏低,潜意识认为自己是不被他人喜欢不被他人尊重,所以学员能够从他人的行为看到“不尊重”“不接纳”。

我们在用内心深处已存在的认知来固化思维现实的状况,越是内心封闭的人,越是容易忽视现实而活在以往的认知中。因为现实在变,时刻需要重新翻牌;而以往的思维可以最简单的保护自己。所以,有些人在面对事实的时候,不会认真感受对方此刻的表情、肢体动作、情绪以及对方的需要,而是只针对自己的需要,比如,觉得自己被打搅、不被尊重,而这种需要的满足,其实与该事实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时刻在用自己的内心需要投射他人的行为。

个体内心的低价值感,很容易投射为他人对自己的不喜欢。

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会投射为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进而决定我们对事实的解读。

一个喜欢自己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喜欢自己;一个看不起自己的人,总是觉得别人的脑门上写着大大的“看不起”;一个认为自己不值得爱的人,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和爱都是虚假的、暂时的或者是被蒙蔽的,总是担心对方一旦认识到真实的自己就会不爱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爱情中,越是低安全感低自尊、不爱自己的人,越是容易受伤,因为Ta在一遍遍地寻找对方不爱自己的证据,以便证明自己已有的自我体验“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看看,Ta真的甩了我,我命该如此,我就是总是受伤的那个人。这种情况下,会有好感受和好情绪吗?

由此可见,多数坏情绪,表面看来,是因为他人的行为引发的,实质上,是因为自己内心造就的。

而客观地说,每一件事都有其具体情境,我们可以从当事人具体的表现来理解每一件事的意义。比如女孩怒气冲冲地在自己脸前抓,那是一回事;女孩挑逗地抓,又是一回事;女孩调皮地抓,又是一回事。但是,说起“在脸前抓”,大家一定会产生各自的解释,造成每个人不同的本能反应,甚至是一种无意识。

网友给我说过一个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她去看望她的大姑子,正好是新苹果上市的季节,酸甜的苹果味甚是诱人,她就买了苹果带去了。结果她的婆婆对她的态度变得很差,搞得她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因为大姑子刚做完手术不方便吃这么酸的水果,她的婆婆觉得她就是刻意和她们过不去。

她委屈极了,因为她真的不知道大姑子不能吃苹果啊。

然而,她的婆婆先对事件做了解释,她对儿媳的敌对投射为儿媳和他们过不去,所以产生了敌对的坏情绪。

一个生活过得糟糕的人更容易愤怒,一个优雅的人更容易对他人宽容,开心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人,悲伤的人更容易远离他人。

深层自我隐藏在无意识中,如果我们不去发现它、体察它、纠正它,它就会像一个看不见的开关,随时开启我们的情绪化反应,随时让自己感受到他人的不友善,感受到来自他人的伤害。我们往往是先感受到不好,然后才情绪化,而不好的感受又来源于我们对事实的认知过程。这种倾向于负面的解释,多数来自于我们内心没有满足的部分,内心恐惧的部分,也可以称之为“创伤部分”。然而,这些创伤不是今天才有的,甚至它早就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中,也可能在幼年期已经构成了我们人格的一部分,然后时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感受,决定着现在的行为,成为我们未曾知晓的命运主宰。

荣格曾说过:所谓命运,只是你未曾觉察的自己。

未解吗?并非如此,我们成年后具备了较强的思考力和控制力,所以我们可以逐渐完善,前提是“想要修补漏洞,就要先发现漏洞”。

面对一件事,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步骤,来意识自己的情绪

1 我听到或者看到了什么(对于外界事实或者环境的注意过程)

2 对于我所听到或者看到的,我给予了什么解释?

3 对于我所作出的解释,我产生了什么感觉?

4 对于这些感觉,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1 我听到或者看到了什么(对于外界事实或者环境的注意过程)

比如你刚到新公司,某同事抬头看了你一眼,没有说话,马上低头工作

这是你所看到的。

2 对于我所听到或者看到的,我给予了什么解释?

不同的人可能马上做出不同的解释:

A:他真忙,忙得没时间理我;

B:他可能不太喜欢我,不想理会我;

其实,真正的解释可能是这位同事平时就是很害羞的人,看到新同事,也不知道怎么说话,所以就埋头工作了。

所以,切记切记:在看见事实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做解释!我们要学会在1和2之间留下时间,因为很多人都没有给予观察事实和解释意义的空白时间,总是依据经验在第一时间就做出解释。

很多人之所以容易陷入情绪恰恰是因为他容易快速对事件做解释,这个解释往往来自于以往某个经验,比如以往有个同事和自己相处不太愉快,自己一看见他或者他一看见自己,就彼此不说话,只顾低头工作。然而,一个同事一个事件其实不足以变成我们内心对其它事件自动化地反应,这样的反应一定是我们深层自我价值感、自我接纳度的一个流露。即:自我的体现。自我价值感低的人看到他人的行为往往会先做出“我不招人喜欢”的解释。

如果你常常因为看到别人的行为就产生坏情绪的话,学习把自己变成空白人,没有经验的空白人,如同婴儿,对世界充满的是好奇,而不是解释和评价。不要急着做解释下评价,去尝试和同事说话,发现他的情绪、性格,你会发现之前轻易对他的行为做的解释可能是错的。

3 对于我所作出的解释,我产生了什么感觉?

如果你总是轻易对事情做解释,也就是做完第2步,就很容易进入第3步,这时候认真关注一下,基于自己做出的解释,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可能会:

认为同事不打招呼是不喜欢自己,那么就会感到自己被拒绝;

认为同事不打招呼是他很忙,那么,我们就会些许同情他;

如果了解到同事不打招呼是因为他很害羞,那么,也许你就会主动地表达友好;

......

这个地方要注意:多反思不同的解释产生的不同的感觉,尝试换个角度思考

4 对于这些感觉,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你惯性地做了解释,产生了感觉,那么进一步思考一下自己的感受,会有助于我们识别自己的情绪。

比如,如果我们认为同事不打招呼是不喜欢自己,感到自己被拒绝,对于这样的感觉,我们可能会感到恐惧,恐惧自己以后在公司不被欢迎。而恐惧,恰恰是我们内心的深层不安全感的流露,从而开启自我防御。

我们也可能感到厌恶,厌恶拒绝自己的人,也就是眼前这个同事。从而,我们会否定他。

我们也可能感到愤怒,觉得他不友好,从而冲突他。

我们也可能感到孤独,有意地规避对方,以免再次处于“不被搭理”的境地。

可见,即便是同样的“被拒绝”,每个人对“被拒绝”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采取的防御机制也是不同的。

无论恐惧、厌恶、愤怒还是孤独,这时候都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这种情绪是不是你常常选择并且很熟悉的一种。经常伴随你的,一定会是你的主导情绪。

每个人的主导情绪不一样:有的人是快乐,有的人是愤怒,有的人是厌恶,有的人是恐惧。所谓主导情绪,恰恰是我们多年形成的深层无意识的那部分在起作用,它总是在第一时间让你惯性似地把事件做出解释。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我们就在把自己的无意识投射给了对方和事件。比如我们内心深处那种“不被喜欢”的低价值感,我们很容易觉得他人不喜欢自己。我们在他人身上投射了自己的自我。

这种投射其实是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转移到了别人身上,误以为别人才是那个不友好的人,这种投射会强化我们不被喜欢的现状,但是却可以让我们维持“同事不友好,我也不想友好”的假象,无意识部分又用事实强化了我们的“不被人喜欢”。

经常用这四个步骤发现自己的认知模式和情绪反应模式,发现自己的主导情绪,发现主导情绪背后的自我困境,是否接纳自己,是否爱自己,是否尊重自己,从而调整自我。

其实,在这4个步骤中每一步,我们都有可能对自己做出调整,都有机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重新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理解他人,变成情绪稳定的人。


还有一点就是关注黄周老师微信账号(huangzhou20)这里有最实用的恋爱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