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战神小诸葛白崇禧?

1893年,白崇禧出生于广西省临桂县。近代杨杰将军曾评价说:国民党只有三个半军事家,白崇禧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曾经的国民党新桂系集团首领之一,白崇禧有诸多外号加身,比如“小诸葛”、“当代张良”等等,连作为对手的日本人,都称他为“战神”。

确实,从军事上来说,白崇禧确实是国民党内部,少数极富谋略的大师级人物。相较于蒋介石之类选择“半路出家”的军人政客、李宗仁速成式的军队学历,他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又有理论,是正儿八经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军人,具备军事家所需的素质与条件。

1924年,广西上雷一战,让白崇禧曲折的军旅生涯迎来了成名之战。

当时,广西地界上新、旧桂系交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是以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以陆荣廷、沈鸿英为代表的两方旧桂系势力。

三方势力均衡,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唯恐落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后果。

6月,各方势力终是按捺不住,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白崇禧私下与沈鸿英约定,让其配合自己作战,沈鸿英假装答应。

之后,白崇禧率领自己的主力部队,与陆荣廷麾下的将领韩彩凤在上雷、大茂桥展开激战。双方你来我往,打得难舍难分,伤亡都很大。

期间,白崇禧不断催促沈鸿英,让他出兵打击韩彩凤,可沈露出了真面目,他想当“渔翁”,等到韩、白双方都不行的时候,自己再出手。

白崇禧眼看沈鸿英坐视不理,也知道他心里打得什么小算盘。于是,为了迷惑沈,他将三方的电话线全部连接在一起,故意让韩彩凤听到自己与沈联盟。

这样一来,韩彩凤对沈鸿英的部队严加防范,沈的“渔翁”计划也就破产了。为了挽回局面,沈急忙调兵遣将,配合白崇禧对韩彩凤发动进攻。

最终,沈、白联军将韩彩凤击败,几个月后,白崇禧又找准时机,以1比6的兵力比,以少胜多,将沈鸿英击败,自此,白崇禧“小诸葛”的名声响亮了起来。

换个角度看,从1923年到1937年,白崇禧曾先后担任“广西讨贼军参谋长”、“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等职,大部分都是与参谋相关的职务,也不难看出,白崇禧的确擅长军事规划,“小诸葛”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

后来,新的桂系三巨头出现了,分别是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

其中,李宗仁可是相当看好这位“小诸葛”,北伐前期,白崇禧的名声在广西一带已无人不知,为了拉拢他,李宗仁给了白崇禧国民革命军第七参谋长一职。

那时候,白崇禧可不仅只受到李青睐,连蒋都对他百般拉拢,授予他北伐军总部副总参谋长一职。

北伐战争中,由新桂系领导的第七军战功赫赫,从广州打到山海关。后来抗日战争,台儿庄战役结束后,李宗仁进入半隐蔽状态。白崇禧成为新桂系抗战的主要领导者。

可上帝给你打开了一扇门,注定会关上一扇窗。军事上的卓越,确实让白崇禧备受瞩目,可政治上的目光短缺与狭窄格局,同样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面对蒋的拉拢,白崇禧相当看不上,反映到新桂系的思想上,就是要让老蒋下野(执政的人解职下台)。

三大战役之后,蒋的中央军嫡系消耗殆尽,留有实力的新桂系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最强大的势力之一,之后层层逼迫,促成了蒋的第三次下野。

眼看着国民党内部“改朝换代”,此时,白崇禧政治上的浅薄就显露了出来。

他知道国民党已无力对抗,竟然主动求和,企图以“划江而治”方案谋求和谈,这种在大战略问题上的幼稚处理,实在是不应该出现。

和谈失败后,蒋退守台湾,白崇禧也想着,要是长江实在守不住,大不了就回到西南老窝躲着,那里地势险峻,还怕守不住?可解放战争声势浩大,早已不是能凭一己之力就抵挡了的。

渡江战役结束后,新桂系在大陆的军队损失殆尽,白崇禧幡然醒悟了,想着:没有老蒋在,光凭着自己新桂系的实力,果然还是不行。

于是他连线蒋,希望他能够复出,但有一个条件:必须让他担任行政院院长,这点小九九,蒋这个老狐狸一眼就看出来了,新桂系大势已去,此时还有什么资格提要求呢。蒋表示:自己复出可以,但你白崇禧想担任行政院院长,那可不行。

之后,蒋竟然发电报给李宗仁、白崇禧,要他们到台湾去共商大事。

电报内容相当深情,无非就是说以前合作是有多辉煌,要是再度合作,肯定能卷土重来。

李宗仁相当谨慎,害怕此去台湾等同于自投罗网,可白崇禧不这样想,满脑子都是老蒋答应给他的国防部长职位,蹦蹦跳跳就去了,可刚到台湾就立即被控制,这政治敏锐度实在是低。

此时,后悔也来不及了,眼看着被蒋控制,白崇禧最终成为了蒋打压李宗仁的“工具人”,日常生活的风吹草动也被密切监视。

最终在1966年,逝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