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兵押一群战俘,为何没人反抗?

对于我们来说,国家的强大、反抗意识似乎是最近几年才有的感觉。因为之前抗日战争的记忆太深刻,太过可怖,完全没办法从中感受坚定与勇敢。比如,当年日军在我国大地肆意屠戮,只要一个日本兵,就能押着一群民众去赴死。

说实话,关于这一现实,我们一度不能理解:为何不反抗?但当时间划过,如今的我们似乎了解了:有时候,不反抗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懦弱,因为有些事,有些东西,必定要经过刺激之后才能苏醒。这个过程可能非常残酷,而且代价极大,可对于沉睡,尚未苏醒的人来说,没有选择的余地。

事实上,这种过程不只是我们国家才有的,在战争面前,大多数的普通人,甚至是战俘,都会有身在其中却不曾开悟的状态。

这一点也不值得奇怪,比如在太平洋战争中,一群英国兵被一个日本士兵押送,比如那些以孔武有力自居的美国大兵们、傲慢自大的澳大利亚士兵们、自我优越十足的英国兵,累计八万有余,可押送他们的日本兵尚不足十人。

这些人就如此乖乖地被送到160公里之外的战俘营,中间无水无粮,还要经历日本士兵的穷凶极恶式残杀。

如果这也是懦弱的话,我们会相信吗?所以,当很多人将不反抗式的“赴死”视为懦弱、没有血性时,可能你真的不是很了解人性。我们不否认,在最初面对日军的残害时,我国国民有一部分确实是不敢反抗的。但当侵略现实刺激了人的大脑,当希望的阴影如影随形,反抗就成了现实。

其实,我们当时的国力之弱毋庸置疑,但我们却坚持了抗日的胜利,我党我军最终用小米加步枪顶住了日军的淫威,有效保全了祖国的完整。这本身不是一种坚定与勇敢吗?不是一种血性的展现吗?

当然,还是会有太多人不解:为什么死都不怕,却就是不站出来反抗?为什么明知是死,还那样害怕反抗?这个问题何其尖锐:一个人在自我沉睡的时候,谁会看到内心真正的潜力与能力呢?可见,有些东西是必须要等待时机的。

而至于那些宁可用死来刺激生者,用死亡来控诉现实的行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们可能在今天能够试着分析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首先,当战争失败,当大群体被俘获时,很多人是发懵的,他们可能还不能马上了解事情发生的现实结果会如何。而且,人是有从属心理的,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事实。

大家被押送着走上一条路,根本不知道尽头会是什么结局,所以他们成为了“赶路人”。这让他们失去了反抗的机会。

其实,还可以这样理解,就算明知道前方是死,但如果中途没有机会进行商议,只身站起来成为“出头鸟”,那显然也不符合人性。特别是我们国家这样低调的民族,想要一个人站出来领导大家行动,那真的在当时那个时代太不现实了。

由此可以了解,不反抗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真实的命运结局,也没有勇气成为那个有可能被枪击的高调之人。他们太清楚,也许因为自己没有与大家的共识,没有一起的协商,最终的“出头”就只能是造成最快死亡以及加速其他伤害的开始。

有人说也可能是在等待机会,这种理解我们完全认同。试着想一想,当年苏联兵不也是一大群一大群的投降,然后由一个德国兵押送的吗?这种事可一点也不少见。但后来呢?他们在苏德战争的后期便反过来了:变成了一个苏联兵押送一大队的德军俘虏。

这就是机会的等待吧?不要说我们国家没这种意识,事实上这种事在我们国家也不是没有。当时日军那样嚣张,回避与其直接对抗是一种选择。后来,也有一个中国士兵押送一大队日本兵的实例。这就是时机的重要性,当明白反抗只是加速死亡的情况下,可能保持安静更能让某种结局最大利益化。至少,当我们面对不反抗,不还手的旧照片时,心中被激起了仇恨与抗争的勇气,不是吗?

其次,有时候真相会被虚伪哄骗,所以他们的善良被这样白白利用。当年日本人在抓我国民众以及押送他们的时候,就没少给他们画饼:什么关押之后就会释放,什么共荣圈不会杀人,什么只要投降就能活命等等。

那个时代的国人已经善良到了没有棱角,因为他们没机会了解人性的真实,更不愿相信谋杀性命这样大的事会被日军看得一钱不值。所以,他们为了活下去,甘心听从日军的押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深信无疑是可以理解了:只有一个士兵来押送,明显不是要将他们置于死地,不然早派多人出动了。

看看,多么符合人性心理的行为!结果呢?就出现了一个人押着一群人,最终全部被坑死的结局。这如果也算是一种生存的经验,那是完全可以被认同的。至少在抗日的后期,全民皆兵式的抗敌现实就是在这样听话也是死,不听也是死的逼迫中成就的,不是吗?

由此可见,当年可以出现一个士兵押送一大群战俘的结果,不是因为人们没有能力,而是他们缺少对于现实的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现实的残酷。

哪怕反抗就有生的机会,但他们还是愿意顺从,这不是没血性,不是懦弱,只是突然打开家门之后对于外面世界的不了解而已。如果这个理由觉得牵强,那我们将其看成是对生的渴望,是不是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