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大灭绝的警钟:全球未被人类破坏的陆地生态仅剩3%

2020年3月,人类忙碌的生活被按上了暂停键,而动物却在城市之中悄然复苏。在英国博物学家大卫·阿滕伯勒爵士的纪录片《改变地球的一年》中,大量动物出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中漫步、嬉戏。

在纪录片的另一段画面中,一些人活了半辈子,第一次看到家乡晴朗的天空,一些人第一次清晰地拍摄到了遥远而又宏伟的喜马拉雅之墙。

一些沙滩没有了人类的身影,动物的繁殖成功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鲸鱼一次次高歌,海边的居民高兴地描述:以前从未听见过如此美妙的声音。

美洲豹在人类院子中闲庭信步,看惯了弱肉强食的纪录片摄影师边拍摄,边感叹,仿佛此刻人与自然真正地融合在了一起。从人类被封锁在家开始,这个横跨五大洲、史诗级的“全球实验”证实了一件事:原来只要所有人都愿意,我们真的可以改变地球的健康状况。

或许你不曾知晓,此刻地球物种灭绝速度,远远超过了6500万年前,小行星引发第五次大灭绝的物种灭绝速度。环境的能量只有那些,只要环境不出现极端的情况,物种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物种的交替是此消彼长的。然而这种平衡的秩序在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后来者出现之后被彻底打乱了。

人类善于利用科学文明,帮助自身躲过了一次次灾祸。其他物种苦苦等待也没有迎来任何一次偶然喘息的机会,对于动物来说:或许这就是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哪里可以找到完整的生态群落?

在《森林与全球变化前沿》中有一项题目为《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完整的生态群落?》的研究描述了:地球上的大多数陆地栖息地已经失去了生态完整性,包括以前我们自以为的,完好的地区。这项研究基于三个因素进行评估:

(1)生态系统完整性。

(2)人类对栖息地的改造程度

(3)物种的数量以及关键物种是否有足够数量使生态达到平衡(例如:一山不容二虎,但不能没有虎,否则生态将失去平衡)。

以前对于完整性的调查只有前两项,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上,包括住区、道路、光污染和噪音污染。简单来说“以人为本,从人出发”,但人仅是生态中的一部分。

在这种评定标准下,地球有20%~40%的陆地栖息地生态是完整的,没有受到人类的直接“污染”,其中人类几乎未长期涉足的区域占一多半。然而同在屋檐下,哪能不湿鞋。人未到,但空气、水污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都会渗透进去。

例如:全球变暖,亚马逊、澳大利亚、加州等地山火连天,火随风而动会蔓延到无人区。两极人类鲜有踏足,而冰川融化,野生北极熊预计百年内将灭绝、企鹅的日子也不好过。

人口流动加大了外来物种入侵的概率。1788年,澳大利亚的兔子从几十只兔子,发展至百亿。抢占原本不属于它们的资源,逼死其他物种。当草皮啃完,土地荒化,生态格局将会被崩盘,同时全球也将加速变暖,山火将愈演愈烈,最后再也无物可燃。

大闸蟹欧洲泛滥,帝王蟹跑到挪威制造了大量“海洋沙漠”。在亚洲被保护的缅甸蟒,跑到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发展至人人喊打。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说上一天也说不完。

研究团队调取了全球人类影响环境的数据以及物种消失的数据,在同一区域进行历史动植物多样性比对,发现没有变化的,具备生态完整性的栖息地不仅少得可怜,而且正在日益流失。

目前,陆地上仅有不到3%的区域,现存动植物群与人类工业出现之前相同。而且这些区域人类根本不想涉足,或者说是环境恶劣了,阻止了人类的脚步,其中包括东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北部的冻土带生物群落,亚马逊、刚果盆地深处的热带森林以及撒哈拉沙漠。这些区域中仅有11%位于环境保护区内。

研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还有一些生态完整性区域是有人类涉足的。只不过是原始部落,或者被土著所管理,可见人与自然是可以融合的。

如今生活看似美好,这是因为大栖息地下的许许多多小栖息地仍然完好,维持着这支离破碎的生态系统。但这些小系统正在越缩越小,系统间也已经缺乏联系,意味着这些小系统组成的栖息地无法像一个相同大小的完整性栖息地那样容纳相同数量的物种,生态系统呈碎片化。

不过,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恢复的,毕竟山河未破碎,只等消逝的物种归来。就像《改变地球的一年》中所拍摄的到画面,只要人类愿意甚至进行帮助,在人类影响薄弱的区域,关键物种依然可以回归到系统中,重建族群,达到当初履行其生态职能的水平,那么陆地生态完整度区域有望提高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