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莫斯科的苏军突然反攻,德军因何不堪一击?

1941年12月初,经过半年的鏖战,德军终于“精疲力尽”地在莫斯科城下停了下来,糟糕的后勤和寒冷的冬天让他们决定就地转入防守,准备等来年的春天再恢复进攻。谁知,已损失几百万人的苏军非但未趁机休整,反而发起了猛烈反攻。

更不可思议的是,战斗素养向来强于苏军的德军,却似乎只会进攻不会防守,“任凭”苏军突破其防线向纵深挺进,而德军只得仓皇地撤退,可谓是“剧情”反转。然而,苏军这次反攻的底气也明显不足,没有战略进攻的架势,更像是击溃战。

其实,苏军的反攻力量有限。

作为镇守克里姆林宫的苏联统帅和防守莫斯科的朱可夫,对“近在咫尺”的德军早已谋划了一次反攻计划。至于将其“收拾到”何种程度,并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只是将德军“赶到”一个所谓的“安全距离”即可,全歼的底气明显不足。

更何况,苏军也并未做好战略反攻的准备。首先,按照苏联统帅的想法,“谁准备得差不多,谁先进攻”。也就是说,苏军在莫斯科的3个方面军并未同时展开,而是先由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发起了进攻,显然未做好战略反攻的准备。

其次,前线指挥官对反攻毫无信心。以科涅夫来说,他就列举了一大推理由证明其反攻有诸多困难,如兵源不足、突击装备如坦克、火炮缺乏等。在他看来,即使得到朱可夫的大力支援,也仅能发动一次局部进攻,无法对德军纵深进行突击。

更重要的是,前线苏军官兵在德军长期的追赶和打击下,尽管在苏联统帅强硬手腕的驱使下,有防御的决心,但6:1的损失比,使得他们进攻的底气明显不足。说白了,苏军上下对反击都不敢有太大的奢望,“挨打的勇气有,反击依然胆怯”。

不管怎么说,反攻还是伴随着酷寒的来临开始了。在苏联统帅的严令下,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硬着头皮发起了进攻,尽管损失很大,但还是“渗透”德军后方,一天功夫就突入德军防线23公里,切断其退路并形成包围之势,取得意外效果。

受此鼓舞,朱可夫、铁木辛哥指挥的两个方面军,也展开了宏大的反攻阵势。与北路的德军一样,这两个方向的集团军群也开始后撤,就连“骁勇善战”的古德里安也不得不向南撤退。一时间,德军像以往的苏军那样,开始惊慌失措地败退。

那么,德军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1941年12月4日,德军停止了对莫斯科的进攻选择就地防御,尽管进攻的势头消失,但不意味着其防守能力的减弱。然而,苏军“违反常规”突然发起反攻,确实让德军上下措手不及、惊恐不已。除此以外,他们显然并未做好防御的准备。

一是,德军“攻防转换”能力比苏军差。与苏军在莫斯科会战中“边防守、边准备进攻”不同,原本属于进攻态势的德军转入防守后,并未立刻修筑防御战壕或工事。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向被其轻视的苏军,无论如何不可能在第二天就进攻。

二是,伴随着苏军反攻同时而来的是酷寒的天气。4日晚上天气骤降至零下25度,缺少冬装的德军不愿钻入寒冷的战壕,都选择躲在附近的村庄或居民点里烤火取暖,致使其防线上出现多个无人值守的“真空地带”,给苏军穿插提供了便利。

更关键的一点,苏军明显拥有冬季作战的经验。在厚达700-1500毫米厚的积雪中作战,德军的坦克、火炮几乎全部“趴窝”,就更不要说移动了,倒是苏军的骑兵和滑雪兵行动迅速,他们滑着雪橇、身披白色防伪服,很快突入对方防线。

当然,更致命的是,一直保持进攻态势的德军根本没有战场纵深。也就是说,一旦被苏军突破,其后方几乎是“空虚”的,很容易被对方切断补给线,甚至被包围。而“任何一支军队都害怕被包围”所造成的恐慌,直接导致德军全面撤退。

于是,就有了苏军发起反攻后,德军丢下辎重装备开始拼命后撤,5天后撤50公里。原本只是希望击溃对方的苏联统帅以及各方面军司令,都被眼前的“胜利”鼓舞着,他们开始期望更大的胜利,争取围歼当前的德军,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

原来,冲入敌后并包围德军的,大都是轻装备的苏军骑兵和滑雪兵,再加上相互配合进攻能力差,经过一番厮杀后,大多数德军还是逃了出去。说白了,苏军反攻计划的目标就不是战略反攻而是击溃对方。所以,此次反攻只能打成击溃战。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