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力征文 | 在海中,虫“窥”气候史

作者:黄舒雯(福建省厦门市槟榔中学初二9班)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浮游有孔虫是一群古老的生物,但是很多人对它们知之甚少。黄舒雯同学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群从侏罗纪时代就存在的生物:它们很小却分布广泛、它们生命力顽强,对水温十分敏感,所形成的化石对海洋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世界迈入近代史以来,工业排放量不断增加,近些年来,“气候变暖”一词也频繁被提及。然而每到冬天,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同学们,是否常常想:现在说是气候变暖了,还是这么冷,那么以前的气候是怎样的呢?是啊,以前的天气有多冷呢?我们要借助一些化石、遗迹来推断。可是几千年文明发展,无数刀耕火种、攻城掠地,哪片土地上能找到足够古老的、能反映气候变化的东西呢?还是有办法的,就从海里找嘛。海洋,人类近代才开始利用的蓝色宝藏,不负众望,确实藏有远古气候的密码——有孔虫。

有孔虫,一种古老的、种类繁多的原生生物,五亿多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这种单细胞生物对气温的变化十分敏感,深度不同、纬度不同的水域中,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有孔虫,它们虽然很微小,但生命力很顽强,而且对水温非常敏感,能够制造出非常高质素的生物化石记录,最早可以追溯至侏罗纪中期。浮游有孔虫目前已经成为远古时期气候环境研究的主要工具,通过对它们外壳中镁、钙成分比变化与时代气温变化制成的表格,可以得出如今全球平均海洋温度已经从500万年前的-4℃提升到18℃,甚至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地球曾处于一段基本全部冰封的“冰河时代”。这表明人类的过度活动已经对海洋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微量元素成分比,还可以从有孔虫部分种类灭绝看出(从以前的数千种,到如今的50多种)全球海洋变暖的大趋势。所以浮游有孔虫正从不同方面警示着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通过对现存有孔虫生活环境的分析、总结得出规律,然后套在远古有孔虫化石研究上,常常可以探究水温的变化,进而推断出气温的变化,有孔虫仿佛是我们的千里眼,不,是千年眼,向我们展示古代的气候变化。如今,许多有孔虫化石已经从海底沉积层中被发掘出来用于研究,以此汇聚成的大数据,将古代的气候变化清清楚楚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人类应该保护好现在的海洋生物,也许几千几万年后的某一天,那时的人类也可以借此研究现在的自然环境呢。

我们鼓励并欢迎

知力的小读者们

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zl@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