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三星堆再次被推上热搜,三星堆究竟有多么充满神秘色彩?

传递温度与价值,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这几天,四川新发现6座祭祀坑再次将广汉三星堆遗址推上热搜。可谓是“一睡几千年,一醒惊天下。”

对于不太熟悉三星堆的人来说,可能会好奇地问:“三星堆凭什么能够成为“顶流”,引来无数目光?”

随着吃瓜热度持续不减,很多人都对三星堆充满了各种好奇。如有人问,那出土的眼睛凸得吓人的器物到底是什么?那形状像转盘似的器物又是干什么用的?那黄金面具又是给谁戴的?金仗代表的又是什么意思?

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金面具

今天,来聊聊那充满神秘色彩的三星堆。

01 究竟什么是三星堆?有何“特别”之处?

民国十八年(1929年),北纬30度,在成都平原上,一位名叫燕道诚的农民和他的儿子在疏通自家田地的小溪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坑玉石器,自此被国际史学界称为“独一无二的青铜文明”的三星堆“横空出世”。

三星堆的意外发现,令人震惊。因为其出土的各种金面具残片、精美象牙雕件、青铜神树等文物,无不在诉说着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文物遗址,而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充满谜团的古遗址。

2021年发掘现场 三星堆遗址

到底有多神秘?根据考古发现,三星堆的出现,将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上千年。而其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物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其器物原料的出处,一直是一个谜。另外,那数以万计的各种形状各异的出土文物,更是勾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雕塑的形象,代表的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而三星堆青铜雕塑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种“独特”的艺术。

三星堆青铜器造型,和其他中原地区的圆润的器物造型完全不同,三星堆的青铜人立像和纵目面具,形状特性更加硬朗、且也更加抽象。这显然和我国传统的器物有所区别。

02 纵目大面具:圆柱状往前突出的眼睛,有何象征意义?

从出土的这个纵目大面具来看,其体积不大也不算小,高65厘米,宽138厘米,形状为鹰钩鼻,扁平大嘴,咧嘴开的幅度几乎提到了脸颊上。其中,最尤为需要一提的是那双奇特的眼睛:眼睛呈现为圆柱状往前伸出的状态,眼肌都附在眼球上,好像是在努力地睁开眼睛,耳朵也向两侧张开。

三星堆纵目大面具

如此之夸张造型,可以说是世间少见的“奇品”,尤其是在中国大地上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此,有人肯定会疑惑:这究竟是啥意思?古人为什么设计出这样的看起来不符合常规的器物?

根据专家学者推测,这可能源于当时人们对眼睛的崇拜,纵目大面具可能是被高高供奉在宗庙中的。

在过去,四川地区有个成语叫“蜀犬吠日”。什么意思呢?众所周知,四川自古多雾气,云雨雾天气常有,所以成都平原上的狗,经常看不到太阳,为此当它们看到太阳的时候,常常会惊奇地吠叫起来,认为太阳是个怪物,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在过去那个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年代,人们当然是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双超乎寻常的,能够眺望远方,看清世界的眼睛,为此纵目大面具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

还有人认为,这源于蜀王蚕丛形象。

《华阳国志》中曾写道:“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做石棺石椁,国人从之,谓纵目人冢也。”

话说当时古蜀国时期,有个蚕丛部落,一直世世代代生活在岷山一带,后来的某一天,部落首领蚕丛在巡访周边时用他那双超于常人的“纵目”,发现了物产丰富,环境优美的成都平原,之后他便将部落里的百姓都带到了富饶的成都平原生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设计了这么一个纵目大面具。

当然,确切的答案是什么呢?已经不得而知,以上说法也只是推测。

03 三星堆里的鸟形器物和鸟纹饰:古蜀人的图腾崇拜

根据研究发现,三星堆古城遗址的文物属于祭祀礼器,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明崇拜的普遍现象。由“古蜀”青铜器分析人们发现“古蜀”社会是一个多图腾崇拜的部落,其祭祀礼器和神权及图腾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图腾”(totem)是什么?这一词,其原本是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大意是指‘他的亲族’。通俗地说,图腾就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某些事物,如植物、动物甚至是自然现象的一种崇拜。而在三星堆中,人们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图腾为鸟形象。

青铜神树上的神鸟

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可见,鸟形器和鸟纹饰的器物占了大多数,比如三星堆金杖中的鸟纹,就居于中心的地位,此外,还有诸多和鸟相关的神坛或是神树。这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将鸟视为了一种图腾崇拜。

为何如此呢?根据分析,说法比较可信的有几点。

首先,从四川的地理地貌、动植物发展状况来看,其实也并不难理解。我们都知道,四川巴蜀地区属于多山多水的地区,自古以来,就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吟诗作赋。

比如大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了千古绝唱的《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四川巴蜀崇山峻岭地势险阻的自然地理状况。

由于古蜀人当时所生活的地理位置特殊,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一到夏天多雨季节时,从山上积聚而下的雨水,就会快速地汇成巨大的洪水,对平原造成严重的冲刷。

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远远不如今天的高科技,由于生产设备落后,一旦发生洪水灾害,古蜀老百姓就会面临着没房子可住、粮食减产等问题。

在古代,一直就有将鸟视为吉祥、安宁、稳定物的象征。

如《山海经》记载:“氏羌以鸾鸟”、“有龛州之山,五采之鸟仰天名日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等,这里所说的鸟,皆有和谐、吉祥的意思。

栖息在青铜树上的太阳神鸟

因为鸟是当时人们可以看到的飞得最高最远,不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动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的巴蜀人民就可能将鸟这类生物视为了图腾崇拜,视为他们的“保护神”,希望自己能够像空中的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去往自己想要的地方,寻找更美好的家园,而不是受洪水侵袭的困扰。

此外,鸟还被视为神权的象征,这点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相关的解释。

《山海经》书影

古蜀人认为,鸟是人与神进行交流的中介,要想和神灵沟通,除了可以通过神坛、神树等进行交流之外,还可通过鸟进行对话,因为鸟是离上天最接近的动物。

04 三星堆青铜神树:太阳的栖身之树?

三星堆最具有代表性的出土器物除了纵目大面具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器物就是巨大的青铜神树,这同样也是一个最具神话传说色彩的器物之一。

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其中被修复得最完整的一棵高度达395厘米,为全球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

这座神树为圆形底座,主干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整棵树共有九只鸟。遗憾的是,这棵青铜神树虽然历经了人工10年的修复,其出土时本是各种残枝残片已经得以修复,神树上的鸟、果实、挂饰等基本都得以修复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树的顶端依旧残缺。

由于没有任何参照物,也找不到相关的资料记载,为此其残缺仍然是谜团。

不过,纵使有残缺,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称赞。由于青铜神树其造型之独特,制作工艺之精湛,因此一问世便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当前,人们对这棵青铜神树有着众多的猜测和解释。

学术界将其视为“神树”,主要是从《山海经》中找到了相关的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上古时期,有座山叫孽摇頵羝山,山上有棵扶桑树,高耸有三百里,其叶片的形状跟芥菜叶一样。此外,有一山谷叫做温源谷,汤谷上也长有一棵扶桑树。一个太阳(金乌)刚从外面回来,另一个太阳便马上从扶桑树上出去。这些太阳,都负载于三足乌的背上。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扶桑”是太阳的栖身之树。

通过对比可见,三星堆这棵出土青铜神树,和《山海经》里的这段记载是如此相吻合。

如此惊人的相似,让不少人感叹:原来《山海经》讲的内容,并不是什么完全子虚乌有的事情。

而如此对照来看,有人猜测,青铜神树原顶部残缺的应该是一只鸟,即加起来刚好十只,正好符合“扶桑”的“上有十日”的特点。究竟是不是呢?有待进一步探讨。

结语

三星堆是一个充满传说色彩的古文物遗址,一直以来吃瓜群众对这些文物的看法可谓是众说纷纭。

由于出土的文物制作工艺精湛,器物精美,且一些器物由于和西亚或古埃及文明的文物图案相似,为此不少人将其和古代其他文明古国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这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三星堆考古遗址确实让人联想到了许多古代历史文明。

说起来,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谜点”,即北纬30度这条纬线,一个诞生了许多“奇迹”的地方。北纬30度这条纬线上诞生了人类最早的上古文明,包括中国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文明等。

如今,四川三星堆的发现,更让人对这条纬线的神秘性产生了诸多的猜测。有人好奇地问,三星堆文明源自哪里?三星堆跟古玛雅、古埃及文明有关吗?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

《巴蜀三星堆文化之鸟图腾崇拜原因探秘》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