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幽灵”如何穿越直布罗陀海?

二战时,地中海海域是德、意军队的控制区,而进出地中海的咽喉要道——直布罗陀海峡却在英军控制之中。为了控制德军潜艇出入地中海,英军用雷达、声纳设备监控直布罗陀海峡,控制德军潜艇出入地中海,但监测站并未发现德军潜艇,而德军潜艇像幽灵一样自由穿越直布罗陀海峡,突然出现在盟军舰船面前,不断攻击盟军在地中海的舰船,使得盟军损失惨重。那么德军是怎样做到的呢,真的是有如幽灵一样神出鬼没吗?

其实真正的幕后幽灵是德国研究海洋学的科学家。二战前,海洋学研究方面,尤其以物理海洋学方面以德国居于领导地位。二战时,德军从物理海洋学研究得知,直布罗陀海峡的海水在上、下层的流向不同,上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下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德国的潜水艇在潜出地中海时,关闭发动机,降至海面以下比较深的地区,顺着海水的流动流出地中海到大西洋,而在回来的时候,又将潜水艇升到比较浅的地区,关闭发动机,顺着表层海水流动再流回到地中海。这样就躲避了盟军的监测。


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上下层流动方向相反?这得从直布罗陀海峡两端的地中海和大西洋海水的物理性质差异说起。

地中海区域年均温较高,夏秋两季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因此日照强烈,干热少雨;而在冬季、春季,海面上刮的是来自大西洋温暖的西风,气温都在摄氏零度以上。另外地中海四周,除了埃及的尼罗河以外,没有什么水流量大的大河有淡水流入地中海。因此地中海的含盐量稳定偏高,它的表层海水年平均盐度为38‰。大西洋年平均气温较地中海的年平均气温要低,海水的蒸发量小,因此大西洋的年平均盐度也比地中海的年平均盐度低,只有35‰。即使是和地中海相同纬度的邻近的大西洋海区盐度稍高一些,也只有36‰。

海水密度的大小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而更主要取决于盐度。盐度越大,密度越高。所以直布罗陀海峡一端的大西洋区域海水密度小,海面略高,表层海水流向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另一端的地中海区域海水密度大,表层海水下沉,底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因两侧海水密度差异形成的海水常年定向的流动,属于洋流中的密度流的类型。

如果当时的盟军能认识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的奥秘,做出及时的应对之策,就可能不会让德军所谓的幽灵自由穿行直布罗陀海峡,也可能不会蒙受巨大的损失了。

作者:喻国才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