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领黄百韬,国共淮海战役兵败自杀,为何他的墓能保存至今?

熟悉民国历史的读者,应该都对黄百韬不陌生。黄百韬曾是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投靠蒋介石后又成为了国军的师长,担任过冀察战区的参谋长,第三战区的参谋长,陆军第25军军长。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国军”第7兵团师长总司令。战场上阵亡后,被追赠二级上将。

新中国成立后,爆发过多次运动。在这些运动中,很多有文化价值的建筑,古迹都被破坏,但黄百韬这个敌军将领的墓,却完好无损,在今天仍然保存完好。

黄百韬的墓地在现今的南京玄武湖边,安放在明朝的开国名将李文忠墓的旁边,这里环境清幽,罕有人至。

依靠着紫金山,傍着玄武湖,谁又能想到在这个地方,在明朝名将的旁边,安放的是一个解放军曾经的敌人,但又正因如此,黄百韬墓才能保存完好。

黄百韬的后代在2004年从美国回到南京,找到他们先辈的坟墓,在这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为黄百韬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祭奠,也算是为了能让他们的祖先能在这里好好安息吧。

淮海战役,国军徐州总司令员刘峙,为了应对解放军华东,中原两个野战军部队,任命黄百韬担任第七兵团司令,任务是在正面战场支援第44军李延年的部队,成功汇合后退回徐州。

他们的对手如他们想象的那样难缠,一直对黄百韬,李延年的两支部队穷追不舍,经历异常激烈的突围战,总算成功汇合。可他们面前的运河不允许他们一起撤退,如果两军强行同时撤退,会耽误非常长的时间,结果会是被四面解放军包围,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经过苦思冥想,黄百韬命令第63军陈章,带领部队从窑湾镇直接渡河,减少同时渡河的部队数量,可天算不如人算,还没等到约定渡河的时间,第63军就被华东野战队追上,部队几乎被消灭殆尽,陈章负重伤后也自知败局已定,饮弹自尽。

收到陈章部队全军覆没消息的黄百韬,深感时间紧迫,对手缠得非常紧,无奈之下命令大部队马上渡河,国军排成的渡河阵势,一直脸面十几公里。

还没渡过一半人,解放军突然杀出,眼见大部队马上要被包围,黄百韬只好命令两个团的士兵殿后,掩护大部队撤退,看着势不可挡的解放军,黄百韬深知已经不可能让全部士兵完整撤退,无奈下,下达了最后一个命令,炸桥。这意味着放弃所有还没过河还有殿后的部队。这些部队被解放军包围后也全部成了为俘虏。

黄百韬带领部队刚撤退到碾庄,军事会议还没开完,解放军已经后步赶上,四面被包围。

眼看败势已经不可能逆转,25军所有将士即将全军死在自己的带领下,无脸面对,黄百韬写下了一张纸条“黄百韬尽忠报国”,托副军长杨廷宴传达给蒋介石,随后自杀。

作为黄百韬身边唯一的部下,杨廷宴用身边唯一的工具,一把铁锹,将黄百韬的尸体就地掩埋。然后在烟盒的纸片记下掩埋的具体位置,换上了普通士兵的衣服,打算一个人逃离碾庄,无奈四处都是解放军,逃跑的过程中还是被抓住了。

解放军把杨廷宴关在一处普通的村落,在与其他俘虏的交流中,杨廷宴了解到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厚着脸皮找到解放军军官,请求他们网开一面放他回家。

杨廷宴对解放军苦苦哀求说,自己只是一个入伍不久的新兵蛋子,枪都使不好,家里上有老下有下,身上还负着伤,就放他回家吧。

解放军军官经不住杨廷宴的纠缠,竟然真的放他走了。

杨廷宴趁着夜色徒步逃离了碾庄,经过一番辗转,回到了南京,找到了“国防部”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黄百韬的妻子柳碧云得知自己丈夫牺牲的噩耗后,苦苦哀求“国防部”的人想办法把丈夫的遗体想办法运回南京。

可当时国内局势风云不定,连委员长都自身难保,哪里有精力顾得上运送遗体这么一件事。最后还是柳碧云自己,与杨廷宴,李文正一起,三个人想办法把黄百韬的遗体转运到了南京,经过一番勘察选址,最后找到了紫金山腰一个隐蔽又安全的地方,安葬了黄百韬。

庆幸他们三个人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伴着紫金山和玄武湖,又到处是茂密的树林,旁边还是明朝名将李文忠的坟墓。黄百韬的墓碑上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黄焕然之墓”。正是他们几个人慎密的勘察和考虑,又遇上了这么一个如此平静的地方,黄百韬的坟墓才能逃过后来劫难,才能完整地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