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气候相关谚语在城市似乎无效,在农村又很准,你知道原因吗?

相信小伙伴们都听过:‘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谚语,意思是如果中秋节天空有云遮住了月亮,影响了大家赏月,那么在来年的正月十五就会降雪,也应该是阴天,不过大家有机会赏雪,其实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我们,‘云遮月’的八月十五常见,‘雪打灯’的正月十五不常有,因此就会有小伙伴说谚语不准,其实是环境改变了,如果在农村,还是比较准的,不信你问东北下雪地区的小伙伴,去年中秋是不是阴天?

01、天气谚语为什么在城市无效?

我们知道谚语是劳动人民通过观察生活,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后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过谚语似乎只告诉了我们事物的结果,没有告诉我们原因,大多数人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会发现有关天气的谚语经常失效,便对谚语失去了信心。

其实有关天气的谚语,大多针对特定的地域和自然环境,城市是一个我们近代人打造出来的环境,它有自己的规律,单纯用古人在自然界中总结出来的谚语,是不可能准确的,因此不能说谚语不准,比如我们城市经常在中秋节遇到阴天,等到了元宵节时城市却不下雪,就是这个原因。

城市里中秋阴天,不单纯是自然的原因,有很多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条件,不如污染、雾霾等都会导致阴天。

元宵节的时候,经常遇到郊区下雪,城市中心没有雪的现象,其实这个跟我们人类活动过于密集有直接关系。

因此要想验证谚语是否准确,最好还是选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对于江南是很难兑现的,因此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是能够有效的。

02、正月十五的雪和冬季的雪有区别

很多小伙伴都以为正月十五下雪是瑞雪兆丰年,其实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春季下雪远不如冬季,因为初冬降瑞雪后,相当于给过冬的农作物盖了一层保暖的“被子”,它们是不会融化的,尤其是北方地区,入冬的瑞雪才是农民最欢迎的。

而正月十五,一般都是立春以后,春天下雪属于倒春寒,而且下过雪以后,就会融化掉,一不小心就会冻伤农作物,不是有一句“下雪不冷化雪冷”吗?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下雪的过程是热量释放过程,而化雪的过程是吸收热量的过程,这是我们都学过的物理知识。

古人对谚语的总结和使用,远不止这些,他们会根据符合谚语的条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上一年出现八月十五云遮月,他们便会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好农作物保暖御寒工作,并不是单纯地知道就行了,是指导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的。

生活在城市里的小伙伴们,都在盼着赏雪,同过去农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才会有人把正月十五下雪当作一种美景来欣赏,好在现在农业技术进入现代化时代,不在像过去那样靠天吃饭,因此大家也就不太关注这些。

元宵节,不要光想着吃元宵和汤圆,还要记得赏月、赏雪呦!如果你的家下雪了,请记得回想一下“八月十五云遮月”了没?

“平衡点”经常穿梭于内蒙古大草原,发现凡是在野外的时候,有关天气的谚语大多比较准,进城后就找不到感觉了,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种感觉?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

【温馨提示】

正月十五赏月,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北方的小伙伴,因为北方的春季有时候比冬季更容易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