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德·沙普利:讨论婚姻竟然也能得诺奖?

2012年,美国罗伊德·沙普利与埃尔文·罗斯因“稳定配置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的贡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这一切的发生最初不过是源于罗伊德和伙伴大卫·盖尔之间一场关于婚姻的讨论。

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经济学奖得主美国人埃尔文·罗斯和罗伊德·沙普利(网络图)

一、拒绝荫庇,遵从本心

罗伊德·沙普利,1923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他的父亲是当时美国鼎鼎有名的天文学家——哈洛·沙普利。他不仅是美国有教养的家庭熟悉的公众人物,同时也是政治上的活跃人物之一。出生于这样的家庭,罗伊德如果选择子承父业学习天文学的话,那么无异于踏上了自己事业成功的康庄大道。

但是罗伊德选择听从内心。相比于星空的广袤无垠、星图的宏伟壮观,罗伊德似乎更偏爱数学的严谨。因此进入哈佛大学后,他开始学习数学。然而大学第三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伊德应征入伍。

后排左起:罗伊德·沙普利的哥哥阿兰、威利斯,父亲哈罗,母亲玛莎,怀中是弟弟卡尔,姐姐米尔德里德。时年六岁的罗伊德站在前排。照片摄于1929年(网络图)

二、投笔从戎,荣誉加身

拥有这样一个家庭,罗伊德耳濡目染之下,对于天文学也有一定的了解。进入军队后,他就被任命为气象预报员。1943年,罗伊德被派遣跟随美国陆军航空队,越过太平洋、毛里塔尼亚、印度、喜马拉雅山,最近辗转到达中国成都支援中国。从美国到中国,中间隔着千山万水,那时候大概二十岁出头的少年罗伊德,还没有从象牙塔的安宁中回神,转身就被炮火的轰炸声给惊醒。他无比想念家人,想念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温柔,也想念与兄弟姐妹们在庭院中嬉闹的情景。

  当他将写满思念的信交给通信员时,大兵将信封一把扯开,迅速地浏览起信的内容来。罗伊德有点生气,说道:“你怎么可以随意拆看别人的信!”大兵也不回答他,将信重新摔回罗伊德怀里,“这封信不行,你不能写你现在在中国。”罗伊德只好重新再写一封,因为对大兵粗鲁行为有些讨厌,罗伊德狡黠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的每一行第一个字母暗示自己在中国(C-H-I-N-A)。1944年,罗伊德因破解了日本的气象密码而获得美国青铜星章。

罗伊德·沙普利因破译苏联的气象密码而获得铜星勋章(Bronze StarMedal)

三、冯?诺依曼的宠儿,约翰·纳什的良友

战争结束后,罗伊德重新回到哈佛校园。在他取得学士学位后,他转向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学习数学。

罗伊德刚刚进入普林斯顿学习,就被冯·诺依曼认为是博弈论研究领域里最明亮的年轻新星。罗伊德的思路十分敏捷,而且相当清晰。一个同龄人评价他“能做很好的数学演讲,知道很多东西”。《美丽心灵:纳什传》一书中也提到过约翰·纳什对罗伊德的看法:“沙普利完美无缺,一个才华横溢的数学家,战斗英雄,哈佛学生,哈洛的儿子,冯·诺依曼的宠儿,塔克也对他有所偏爱。沙普利在老师和学生中一样讨人喜欢,是普林斯顿校园中少有的几个人物之一。”

罗伊德自身良好的家庭修养和渊博的学术知识,使得他很快成为校园受欢迎的人物。他对于事物总有包容之心。当他与约翰交往时,也曾被约翰古怪的风格和不可思议的行为而感到惊愕,但他只是将这些看作天才身上不成熟的标志。

1994年10月,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讲台上的纳什(网络图)

四、讨论婚姻,喜获诺奖

罗伊德自身也有个奇怪的嗜好。他觉得自己处于一个25小时的睡眠周期。他工作和睡觉的时间相互颠倒,导致他经常在白天睡觉。唤醒罗伊德成为他的朋友百玩不厌的一个恶作剧。有人尝试将蜡油滴到他身上叫醒他,纳什有次还尝试往他耳朵里倒眼药水来唤醒他。至于成功与否,可能只有当时的当事人知道了。

罗伊德在生活中扮演着良师益友的角色。当纳什在为自己论文想出一个例子而绞尽脑汁时,罗伊德花费好几个星期帮他提出并证明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例子。1960年,大卫·盖尔(注一)问罗伊德:“不论人们一开始的最佳选择是谁,人们最终都能获得稳定的婚姻吗?”书房的小书桌前,罗伊德望着手中空白的纸,脑海里两个小人激烈的争辩着。

“如果对方不是自己的最佳选择,自己会对婚姻保持永远的忠诚吗?难道不会受到最佳选择的影响吗?”一个人说道。

“但是事实上双方的最佳选择不一定同时是对方,除了最佳选择外还有第二,第三选择。”

讨论撩妹技巧,纳什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论”;罗伊德也在探讨婚姻稳定性中得到启发,在博弈论研究上获得新成就(网络图)

罗伊德最终在回信中回答:“让每个男生先向自己最佳选择求婚,然后让女生们在追求者中选出最喜欢的那一个,但先不告诉这个男生,而是告诉其他男生他们已经被拒绝。直到再也没有追求者出现,女生才告诉她最喜欢的那个男生,他被接受了。接着那些被拒绝了的男生会向他们的第二选择、第三选择求婚,直到被接受为止。最后,每个女生都只剩下一个追求者。这时候他们的婚姻就是稳定的,因为男方和女方都会对拒绝过他们的异性产生反感。”(注二)

1962年罗伊德和大卫合写《高校招生与婚姻稳定性》,并发表在《美国数学月刊》上。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后人不断将其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高校招生、肾脏匹配等,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2012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年近九十的罗伊德颤颤巍巍地登上领奖台,掌声响起,实至名归。

2012年,白发苍苍的罗伊德·沙普利与埃尔文·罗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网络图)

注释:

注一:大卫·盖尔(1921年12月13日---2008年3月7日):美国著名数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经济学、工业工程学和运筹学名誉教授。他在数理经济学、博弈论和凸分析领域作出了贡献。

注二:《美丽心灵:纳什传》

本文资料来源于: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伊德·沙普利教授》

《罗伊德·沙普利:冯·诺依曼的博弈论传人》财新周刊

《获诺贝尔奖的抗战原华“老战士”》

《2012年诺奖得主数学家劳埃德·沙普利》

人物小档案:

罗伊德·沙普利(LloydS.Shapley,1923.6.2—2016.3.12)美国著名数学家和经济学家,201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罗伊德坚持认为自己只是数学家。他说:“我一直将自己视为数学家,但奖项是给予经济学的。可我一辈子从来没有选过一门经济课。”其主要著作包括《n人博弈的价值》(1953)、《随机博弈》(1953)、《评估委员会制度中权力分配的一种方法》(1954)、《高校招生与婚姻稳定性》(1962)、《简单博弈论》(1962)、《市场博弈论》(196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