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之初,德军为何差点放弃闪击战术?

1941年6月21日夜,苏德边境上,德军一方正在拆除阵前的铁丝网,190个陆军师以及几千辆坦克、装甲车已抵达出发地域,几千门火炮抬起炮口并设定好了射击诸元,近千架飞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他们在为大举进攻做最后的准备。

尽管苏联统帅部早于2小时就下达了一级战备命令,但谨慎的做法以及冗长的内容,致使前沿部队在德军进攻4小时之后才接到此命令,错失了最好的防御时机。而德军一方也因为过于谨慎,失去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机会,这是怎么回事呢?

古德里安的坚持。

原来,屡试不爽的“闪击战”,在德军的战前会议上差点被否定掉。以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为首的一些老派将领,主张由步兵师发动第一波进攻,突破后再由装甲部队进行纵深突击,以避免坦克损失过大,古德里安对此表示反对并据理力争。

首先,装甲部队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下,其威力之大是步兵师无法比拟的,这种威力是确保德军快速突入敌后,并完成对敌穿插和包抄的基本条件;而步兵进攻极有可能因守军顽强防御、战斗力大致相当等原因,导致迟迟不能打开突破口。

其次,据前线多次侦察得知,因苏联统帅试图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做法,致使苏军主力并未进入防御阵地。德军宝贵的坦克在突防时受损的概率极低,不需要步兵为其掩护;而步兵缓慢的进攻,很容易给苏军赢得防御时间,延误战机。

他甚至一度主张干脆将“用处不大”的炮火准备取消,直接改用坦克首先发动进攻。这么做,不仅最大程度地获得奇袭的效果,而且可以为装甲部队多争取约2个小时的进攻时间。熟知坦克效能的古德里安,这个提议在当时确实大胆而有效。

德军统帅部最终同意了古德里安的方案,但依然谨慎地坚持进攻前进行必要的炮火准备。第二天凌晨3时,德军近千架轰炸机对苏军的31个机场等目标进行猛烈轰炸,在1小时到3小时不等的炮火准备后,装甲部队从3个方向越过边境线。

“不宣而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慌乱的苏军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毫无还手之力,而德军装甲部队犹如无人之境,不停地突击。第一天,3路德军进展顺利,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突入苏联60公里处,如果再有2小时他会推进得更远。

反观苏联,还在谨慎小心。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统帅确实没有想到德国会“不宣而战”。尽管他提前几小时获悉这个消息,但在总军事委员会第一号令中,除了命令边境各军区进入一级战备外,仍将信将疑地要求部队必须“不受任何挑衅的干扰,避免使问题复杂化”。

6月22日5点半,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伯爵,按照指示转述了德国政府的宣战书。愤怒的苏联统帅这才确认德军入侵了苏联,但他转而自信而乐观地发出了第二号令,“使用一切力量及手段进攻敌军,并将其歼灭在侵犯苏联边境的地区”。

苏联统帅的自信和乐观,主要来自于苏联号称“欧洲第二”的工业产值,以及强大的国防体系和战争潜力。但同时,他仍谨慎地认为,不能给德国太多的借口。于是,该命令中还规定了“在未得到特别命令之前,各地面部队不得越过国境”。

然而,战况并非按照这道命令所规定的那样进行,因为实际情况比莫斯科所了解的要糟糕得多。由于事发突然,苏军指挥部大都遭到德军的炮击,通讯几乎全部中断;前线制空权不到一小时完全丧失,所谓的“东方防线”轻易而举地被突破。

尽管远在莫斯科的苏联统帅,对前线的战况知之甚少,但从零星的报告中,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德国的这次进攻是毁灭性的,外交和谈判已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前线的失控让他无法了解实际战况,以及建立有效的指挥,他有些心力憔悴。

战争的第一天,苏军彻底被打懵了。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许多官兵“稀里糊涂”地成了德军的俘虏,而不知所措的各方面军司令部一边后撤,一边命令联系上的部队不计伤亡地发起反攻。当然,也不忘“将德军击退”的消息报告总部。

苏联统帅得知“好消息”后,更加乐观起来。当天深夜,他以铁木辛哥的名义发布了第3号命令,“对德军实施猛烈还击,不再受国境线的限制”。殊不知,这一天对苏军来说是空前灾难的代名词,他的谨慎和盲目乐观让苏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