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正在进化!为了不被人类吃,梭砂贝母从绿色变成了褐色,有多努力?

达尔文进化论发表之后,受到过很多质疑,其中最主要的质疑点就是:既然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观测到生物的进化过程呢?

而在我国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科学家们观测到,这里的梭砂贝母正在进化,它们种群之中原本绿色的较多,灰褐色的较少,但由于梭砂贝母是炉贝的原材料,经常遭受人类采挖,在人类的选择之下,这里的绿色梭砂贝母不断消失,而灰褐色的个体则不断增多。灰褐色的个体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而这也是它们保护自我的一种方式。

梭砂贝母

梭砂贝母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布在我国横断山脉的高山丘陵地带。梭砂贝母的鳞茎就是我国中草药炉贝,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市场价格每公斤超过了3200元。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地人会高强度采挖梭砂贝母,对梭砂贝母的生存造成了严重伤害。

然而另一方面,人工高强度的采挖导致梭砂贝母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一些具有绿色叶片的群体因为很容易被人类发现,所以它们几乎被人类采挖殆尽;而褐色的群体则因为能够隐藏自己的行踪,从而被保留了下来,以至于现如今褐色的群体比绿色的群体更为常见。

其实,植物演化出伪装色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比如:非洲地区生活着一种多肉植物生石花,初看之下生石花就像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石块一样,但到了冬春季节,生石花又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证明自己是一株植物。

角蜂眉兰会模拟成类似雌性角蜂的模样吸引雄性角蜂,雄性角蜂赶到之后才会发现自己受骗,然而此时角蜂眉兰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让雄性角蜂帮助自己授粉。

角蜂眉兰之所以要欺骗对方,其实是因为它们没有花蜜,无法吸引蜜蜂帮助传粉,所以会通过拟态的方式来欺骗对方。

一般来说,植物的拟态主要是为了躲避动物的攻击,我们知道植物无法行走,遇到危险时无法逃避,为了生存,只好演化出不好吃、带刺、带毒、长得更高等方式来对抗动物。然而梭砂贝母遇到的并不是动物,而是人类,由于它们的鳞茎具有药用价值,在过去2000多年来它们一直承受着人类的开采,而在最近几十年里,人类开采的力度更大,导致更容易被人类发现的梭砂贝母数量不断下跌,而能够隐身于周围环境的梭砂贝母则有机会幸存下来。

在这种生存淘汰机制之下,现如今的梭砂贝母看起来已经与背景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分辨,很难看到它们的存在。

植物为什么会难演化出保护色?

除了梭砂贝母之外,还有许多植物都面临着人类施加的生存压力,比如:肉苁蓉,肉苁蓉也是一种名贵中草药,由于被人类大量采挖,导致数量急剧减少。既然它们也面临着人类过度采挖的风险,那为什么肉苁蓉没有演化出保护色呢?

植物之所以难以演化出保护色,其实是因为植物需要通过光合作用来养活自己,而绿色就是能够帮助植物更加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植物演化出其他颜色的叶片,则会影响到它们的光合作用效率,而且还需要额外投入能量来生产这些伪装色。

另外,植物无法移动,即使拥有伪装色也无法有效避免其他动物的攻击,不如把能量节省下来用来演化其他保命策略,比如:毒性,难以消化等。

更为重要的是,植物的再生能力很强,我们会观察一些野草即使没有人类浇水,也能生存得很好。如果有一片荒地,那么这片荒地用不了多久就会长出各种植物来。只要动物没有伤及到它们的根茎,用不了多久它们又会恢复正常。

正是因为这3种原因,所以植物才很少会使用伪装色来保护自己,只是梭砂贝母是个例外,它们采用了这种策略来对抗人类的过度采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