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噪声让蟋蟀择偶不再“挑剔”

一只雌性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在向雄性靠近。

当地时间2月2日,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行为生态学》杂志发表论文称,交通噪声及其它人造声音显著影响了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的交配行为。

当附近有雌蟋蟀出现时,雄蟋蟀会通过摩擦翅膀演奏“情歌”,释放求偶信号。这样的歌曲演奏起来极其耗能,因而也包含了许多雄性品质相关的重要信息。雌性选择配偶时,往往会以此为参考依据。

研究人员将雌蟋蟀和安静的雄蟋蟀分别在环境噪声、人工白噪声和交通噪声条件下进行配对。当雄性发出求偶声音时,研究人员会分别播放一段高质量的人造求偶声音、低质量的人造求偶声音或不做任何操作。

研究发现,在环境噪声条件下,当回放高质量的求偶声音时,雌雄蟋蟀的交配频率更高、速度更快。然而,在白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条件下,求偶声音的质量(甚至出现与否)并不影响个体求偶时长和交配频次,表明此时高质量的求偶声音在短期内并未使蟋蟀获益。

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噪声改变了雌蟋蟀在选择配偶时对雄蟋蟀的“感观”。然而,这可能会影响蟋蟀的个体健康(因为雄性会试图消耗更多能量,以提高求偶“情歌”的质量)以及长期的种群生存能力。

论文第一作者Adam Bent博士说:“由于人工噪声的存在,雌性蟋蟀无法正确评估潜在配偶的质量,因而很可能与质量较低的雄性交配。这将导致后代存活率降低,甚至无法存活。交通噪声与蟋蟀求偶声音的频率并不相似,因此我们认为,交通噪声并不会掩盖雄蟋蟀的求偶歌声,而是会分散雌性蟋蟀的注意力。”

论文合著者Sophie Mowles博士说:“人类正在不断改变环境特征,其中的手段之一包括制造噪声。由于配偶选择是通过性选择达成的强大的进化驱动力,这种干扰可能会导致种群生存能力的下降。而且,由于人类噪声是一种最近才出现的进化选择压力,人们很难预测物种将如何适应它。”

科界原创

编译:灯丝

审稿:西莫

责编:陈之涵

期刊来源:《行为生态学》

期刊编号:1045-2249

原文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21-02-traffic-noise-crickets-picky.html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