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市场信息。更准确的说,价格是市场中的重要信号。当发生通胀时,价格信号就会被扰动,对市场产生影响。
价格信号在市场中发挥作用,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价格发现。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价格是怎样生成的,价格生成的过程就叫做价格发现。举个例子,农产品还未丰收时,这时产品价格还没有形成;但如果引入农产品期货市场,那么即使没有到丰收时节,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也可以形成。这也是价格发现。
当价格被发现后,第二个步骤是信号传递。
弗里德曼在其《自由选择》一书中指出,价格在经济活动的组织中发挥了三个作用,其中第一个作用是“它们传递信息”。哈耶克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哈耶克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有一篇论文在这次获奖中占了很重的分量,就是哈耶克在1945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一文。在文中,哈耶克提出,价格向消费者、生产者传达信息。关于这一点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以电影市场为例,当《阿凡达》电影票价格上涨时,给市场发出的信号是,观影人数多,消费需求旺盛。于是,影院会增加《阿凡达》的放映场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好莱坞电影公司未来也会更愿意投资这类影片,以赚取更多利润。这就是价格信号发挥作用的第三个步骤,指导资源配置。
正常的价格信号能够指导我们理性决策,从而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哈耶克在他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一文中指出:各个个体的价格信号合在一起,可以成为指导整体资源配置的有用手段。面对同样的价格信号,市场中的个体可能会作出完全不同的决策。有人在股票价格上涨时追涨,而有人则选择清仓套现;房价下跌时,有人买入,有人则卖出;超市的榴莲降价销售,不少顾客可能抢购,有些顾客则无动于衷。个体的决策与自身偏好以及所获得的信息有关,不论个体采取何种选择,价格都是指导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所以,最终是价格来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些基本问题。
在价格信号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时间维度。离开了时间维度,价格信号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容易失灵。比如,股票价格实时变动,即使是同一个价格,今天和昨天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信号。假如昨天美股大涨,股票从20元涨到30元,投资者普遍看多;但今天股票又从30元跌回20元,这时的20元价格释放的就可能是看空信号了,投资者可能抛售离场。所以,市场是一组组以时间为维度的价格发现程序。
下面,我们就用通货膨胀为例,分析价格信号在被干扰、被扭曲的情况下,市场会发生什么。
弗里德曼在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的演讲中引用了哈耶克在1945年发表的论文。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扰乱了价格变动产生的信号,既降低了经济效率,也导致了产出偏离其自然(或充分就业)水平。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家工厂的老板,当通胀发生时,你的产品价格也会上涨,通常你很难能够立刻意识到是发生了通胀,而更可能认为是市场需求旺盛推高了产品价格。所以,你很可能会扩大生产规模,购买更多的原料和设备,招聘更多的工人。但是,几个月过后,你逐渐发现涨价是一种通胀现象,不但产品销售价格上涨了,原材料、设备以及工人的工资也在上涨。这时,因为市场的实际需求量其实没有增加,但是你却扩大了产能,导致产能过剩,工厂的利润率甚至可能比产能扩张之前还低。这时你才发现,做了错误的决策,为了纠正错误,你会马上压缩产能,解雇扩招的工人,以降低库存。
很显然,是通货膨胀引发了物价上涨,扰乱了价格信号,给你发出了错误的信息,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干扰了价格信号,可能带来短期的产能增加,就业增加,但企业主会逐渐纠正这一错误的决策,进而压缩产能,解雇工人。然后产能、就业及经济增长就又恢复到之前的水平,甚至是更糟糕的状态。这就是长期货币中性的理论。
有人提出,通货膨胀不是会推动物价全面上涨吗?如果一开始企业主就发现了物价在全面上涨,他怎么会认识不到发生通胀了呢?其实,这只是一个理想的假设。通胀发生时通常有两个路径:一是像波纹一样从中心向周边扩散;二是从下游消费市场向上游要素市场传递。所以,通胀爆发时,很多人都无法判断到底是通胀还是需求过热。更重要的是,通胀容易引发追涨心态,人们担心货币贬值,所以可能会大量抢购商品囤积起来。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保持价格的稳定非常重要;二是应该让价格自由波动。保持物价稳定主要是指不能人为地超发货币,引发资产价格上涨或通货膨胀。因为货币数量决定市场价格,通胀是货币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任何通胀都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