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共有多少位高宗皇帝?唐高宗、宋高宗、清高宗名副其实吗?

许多人都听说过太祖、太宗这些帝王称号,这类称号其实有个专属名称——庙号。所谓“庙号”就是指帝王在驾崩后被后人供奉于太庙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庙号并不是随便乱取,而是要按照封建礼制的规定。庙号由两个字组成,前一个字代表后人对已故皇帝的生前功过得失的评价,如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后一个字则是按“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或重新打下江山的皇帝称“祖”(太祖、高祖),后代皇帝称“宗”(太宗、高宗)。今天夜读史书就借着庙号这个话题,来说说中国历史上的高宗皇帝。

“高宗”是个赞誉很高的庙号,正所谓“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中国历史上共有12位庙号是高宗的帝王,他们是(按时间排序):商高宗武丁、汉高宗刘奭、西燕高宗慕容冲、前秦高宗苻崇、北魏高宗拓跋濬、南朝齐高宗萧鸾、南朝梁高宗萧纲、南朝梁高宗萧统、南朝陈高宗陈顼、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值得一提的是,汉高宗刘奭的庙号后来在东汉时被废除,南朝梁高宗萧纲的庙号后来被改为太宗。所以严格来说,真正冠以高宗庙号的帝王一共为10人。而在这10位帝王中,大部分人也只听说过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留给世人的印象是意志软弱,不能有效治理国家,因此才导致了大唐江山易主,女皇武则天篡位。那么唐高宗真的就一无是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唐高宗即位后勤于政事并继续贯彻唐太宗时期制订的各项制度,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内部稳定,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此外,唐高宗在位期间不断开疆拓土,朝先后攻灭了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等国家,大唐版图达到巅峰。不过步入中年后的唐高宗身体状况不佳,无法承受过于繁重的朝政事务。在此情况下,他才把治国理政的权力逐步交到皇后武则天手中。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武则天后来竟然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武则天篡唐这件事,唐高宗在历史上盛名恐怕也不会在他的父亲之下。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不过他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比唐高宗更差,因为他手上沾染了一件永远洗不干净的血案:杀死岳飞。所以许多人在谈及宋高宗的时候立即将他的名字与昏君联系到了一起。那么宋高宗真的是昏君吗?其实也不尽然。

从杀害岳飞这件事情上来看,宋高宗确实具备昏君潜质。不过在其他方面,宋高宗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北宋灭亡后,金军大举南下。在当时一败涂地的环境下,宋高宗能重新组建南宋朝廷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虽然他没能做到驱逐鞑虏,但南宋半壁江山在他的治理下总体发展良好。所以宋高宗有功有过,光用“昏君”两字将他彻底否定并不客观。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乾隆皇帝。过去人们对乾隆皇帝的评价以褒义居多,大多数人认为他是一位盛世帝王。可近些年来,也有不少观点认为乾隆皇帝是导致中国落后西方的罪魁祸首。客观来说,乾隆皇帝晚年思想僵化,不肯接受新事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与西方差距变大。不过世人皆难逃出自身的局限性,用后视镜观察历史当然很容易看出成败得失,但站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并没那么容易判断方向。比如当时外国的先进机器被带到中国展示,但乾隆皇帝和清廷大臣们皆认为外国人少,所以需要机器代替人力,中国人多,用机器代替人力反而会造成失业问题。这种观点你能说他毫无道理可言吗?

乾隆皇帝确实有些好大喜功,他自诩的“十全武功”中有好几件都是勉强被拉进来凑数的。不过乾隆皇帝对中国还是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他在位期间不仅平定了边疆地区的叛乱,而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并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此项贡献堪比秦皇汉武。所以“高宗”这个庙号对乾隆皇帝而言完全算得上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