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冠礼”一定要等到二十岁才举行吗?

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人礼,是给步入成年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即冠礼是礼的始源。

冠礼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氏族社会的“成丁礼”,也叫“入社礼”,是氏族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的必经仪式。据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成丁礼”在很多原始氏族部落中都普遍实行,尽管形式各异,但基本都是在男女青年到性成熟期,一连几年通过部落所规定的各种程序和仪式,接受各种训练和考验,目的就是让即将成为部落成员的男女青年具备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等。

《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不过,从流传至今的相关文献记载看,冠礼时间并非一定是二十岁:

(1)十二而冠。据《左传·襄公九年》载: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君可以冠矣。”

(2)十九而冠。据《荀子·大略》云:“古者,匹夫十五而士,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刘向《说苑·建本》亦举例云:“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

(3)十五而冠。《榖梁传》记载:“国不可以久无储贰,故天子、诸侯十五而冠,十五而娶,娶必先冠,以夫妇之道,王教之本,不可以童子之道治之……礼十五为成童,以次成人,欲人君之早有继体,故因以为节。”

(4)二十二冠。多见于战国时的秦国。秦惠文王、昭襄王均为“生十九年而主”(《史记·秦始皇本纪》),又同是“三年,王冠”(《史记·秦本纪》)秦始皇嬴政十三岁已立,但“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史记·秦始皇本纪》)。从《史记》所载发现,秦国不同于中原文化,很多秦王是主政后才行冠礼。

当然,以上这些记载的以不同年龄来接受冠礼的人,基本是一些即将执政或已经执政的君王,或许这是当时政局安定的需要。

可见,一个人行加冠礼并不仅仅是要到达二十岁这个年龄点。普通的士子,无行冠礼,就不能担任重要的官职;帝王无冠礼,就不能执掌朝政。汉景帝弥留之际,抱病给汉武帝行冠礼,即是这个原因。

行冠礼之后,表明受冠之人已经成人,就可拥有成人的身份,意味着一种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