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极限寿命是多少岁?为什么说长生不老反而会毁灭人类?

对于个体来说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活得越长越好,最好是长生不老,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的帝王试图实现长生不老,但都失败了。客观地说,要“实现长生不老”这件事真的是条件不允许。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人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细胞是由细胞核、细胞基质、细胞膜构成的。细胞核当中存在着遗传物质DNA。遗传物质通过指导RNA合成蛋白质来实现生命活动。也就是说,如果遗传物质都没了,细胞也就会衰亡,最终人也就无法活下去。

所以,人要长生不老本质上要从遗传物质来切入。我们都知道,DNA是双螺旋结构。不仅如此,DNA两端存在着一个很像帽子一样的物质,它们被称为端粒。

端粒的存在可以确保DNA双螺旋结构不会解体,如果端粒没了,那DNA就会发生裂解。正常来说,端粒会随着DNA的复制,而逐渐变短,当端粒短到一定程度时,DNA就会发生裂解。

科学家发现,当DNA复制50次左右时,端粒就短到不足以确保DNA双螺旋结构的存在。通过简单估算,科学家就发现,当人的寿命达到120岁左右时,对应的DNA复制就大概是50次左右。因此,从端粒的角度来看,人类最多能活到120岁左右。

如果要突破这个120岁,并大幅度提高人类的寿命,那就得克服端粒导致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对于种群来说

一个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上文都是对于个体而言的,如果把视野放得大一些,以种群为单位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寿命太长,很有可能导致人类这个种群灭绝,那为什么这么说呢?

描述生物起源与演化的理论是进化论,这个理论从达尔文提出后,100多年来也经历了多次“进化”,如今已经被叫做现代生物学进化理论。其中一个重大的“进化”就来自于研究对象的改变,从个体到种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一个物种的演化是需要基于整个种群为单位的分析。

如果我们基于种群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种群的延续才是生物演化的第一要务。

那么问题就来了,地球在46亿年的历史中,气候,地质多次变化。有时候地球会爆发多年的地质活动,伴随着剧烈的火山喷发;有时候地球变得超级冷,被冻成一颗雪球;有的时候地球会下起长达百万年的大雨。

善变的地球环境,每次发生剧烈变化都会带走一波生物,这也被我们成为生物大灭绝。如果整个种群的性状一成不变,就很容易惨遭环境的毒打,最终走向灭绝之路。所以,要保证整个种群存活下去,就得让种群有“变化”。这个变化来自于种群内部基因频率的变化,而基因频率之所以可以变化是因为在繁衍下一代时,总会有变异的存在,这个变异包括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正是由于“变异”的存在,使得种群中可能产生适应环境的个体,它们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这个现象如今也很常见,我们就拿细菌来说,每当使用抗生素时,都会有些许产生抗药性变异的细菌没有杀死。于是,细菌很容易卷土重来。因此,有时候人们会选择同时使用2个抗生素来杀菌。

如果人都可以永生,当地球上可以居住的人口达到一定的瓶颈之后,总人口就很难发生改变。此时,人类也不再需要继续繁衍,这也就造就了整个人类种群基因频率变得恒定。于是,如果出现一些巨大的环境变故,很有可能把人类一起全部带走,比如:某种可以杀死人类的病毒。

因此,对于人类整个种群而言,种群的延续才是第一要务,而这就需要种群基因库足够丰富,也就需要人类不断地进行繁衍。那么“永生”对于人类整个种群而言就是一种累赘。

总结

关于“人活到多少岁才合适?”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肯定是活得越长越好,但是目前的端粒理论让我们知道人类的寿命很难超过120岁;对于人类整个种群而言,人类永生会成为种群的负担,甚至会造成人类的灭绝。因此,从种群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寿命最好是在丧失生育能力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