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要脱鞋上殿?不仅仅是卫生问题

据《礼记》记载:“待坐于长者,履不上于堂。解履不敢当阶,就履,跪而举之,屏于侧。”那么,古人为何要脱鞋上殿呢?

实际上,古人对何时穿鞋,何时脱鞋是十分讲究的。之所以如此规定,是与古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

我们知道,人类发明鞋子,主要的目的是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鞋子成为人类必备的服饰,于是人们对它有了更严的审美需求,起到社会文明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有入室脱鞋的习俗,这种习俗也反映出一种礼节文化的要求。其中,有些礼节放在今天绝对不合时宜,但在古人眼里,是要必须去实行的。

原来,在古代老百姓家里是没有桌椅板凳、沙发条几之类家具的,仅在室内铺上“筵”、“席”。“筵”,席的一种,一般铺在下面,“席”则铺在“筵”的上面。在正屋里也可能全铺“筵”,进屋要经过“筵”,最后才落座于“席”上。假如穿鞋直接进屋,肯定会弄脏人家的“筵席”,显得十分不礼貌。于是,脱鞋进屋,从卫生层面逐渐转化成一种礼仪,这样做表示对主人的一种尊重。

古人日常在堂、在室燕居,都要脱鞋。如《仪礼·燕礼》云:“(司正)请彻俎,降,公许。……宾反入,及卿大夫皆说屦升就席,公以宾及卿大夫皆坐,乃安。”郑玄注:“凡燕坐必说屦。屦贱,不在堂也。礼者尚敬,敬多则不亲,燕安坐,相亲在心。

又如《吕氏春秋》载,一次,文挚因为穿着鞋子去拜见君王,君王见了,连理都没理他。其实文挚算是幸运的了,如果遇到个严厉的君王,小则罢官,重则会被关到牢里。

实际上,普通人家进屋脱鞋,还不是太严格,可在帝王以及一些重要礼仪上,穿鞋、脱鞋就要十分讲究了。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载:“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褚师声子袜而登席,公怒。辞曰:`臣有疾,异于人,若见之,君将壳(吐)之,是以不敢。'公愈怒,大夫辞之,不可。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尔足。'”杜预注:“古者见君解袜。”就因为没有脱鞋入室,竟被截去其足,可见人们格外重视此礼节。又《吕氏春秋·至忠篇》云:“齐王有疾,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疾必可已,非怒不治,怒必杀挚。'太子固请,文挚期而将往,不如期者三,齐王已怒。文挚至,不解履而登床,更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遂已,此以激怒治疾之方也。”

大臣入朝上殿时更要脱鞋。据《史记·世家·萧相国传》载:“关内侯鄂君进曰:‘……陛下虽数山东,萧何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就是成语“剑履上殿”的由来。正因上殿要脱鞋解剑,才会有此特许。又《三国志·魏志·魏书·武帝操》载:“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入室脱鞋成为古人必须遵守的礼节,历代礼书中有许多入室脱鞋的规定。如《仪礼·乡饮酒礼》云:“主人请彻俎。……说屦,揖让如初,升,坐。乃羞,无爵。”郑玄注曰:“说屦者,为安燕当坐也。”又《仪礼·乡射礼》云:“请坐于宾,宾辞以俎。……主人曰:`请彻俎,宾许。……主人以宾揖让,说屦乃升。大夫及众宾皆说屦升坐。'乃羞,无爵。”郑玄注曰:“说屦者,将空坐,屦亵贱,不宜在堂也。说屦则抠衣,为其被地。”

通总的来说,就是人们进屋前,要把鞋子脱在屋子门前的台阶之下,且将鞋放在不妨碍人员进出的地方,出来之后再把鞋子穿上。据《左传》载,人们为此还设立了专门放鞋的“鞋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场合脱鞋就表示着尊重礼貌。如《礼记》中提及,凡是一些葬礼或者祭花场合,都要穿鞋,室内是不能露出脚趾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