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上的眩晕迷彩有什么用,为何一定要有眩晕效果呢?

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

战舰从1860年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深受各海军强国的重视。战舰为了更好的做到隐藏,采用了隐藏涂装来进行隐藏。

海军首次注意到迷彩的作用始于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在这场世界历史上首场的世界级战争上,为了提高战舰的隐蔽性,俄罗斯帝国海军开始在波罗的海作战的战舰上涂上一层看上去与岩礁颜色相近的灰蓝色。这种灰蓝色与海的颜色能够相融合,使战舰很好的隐藏了起来。后来又在俄土战争中,将小型鱼雷艇涂成与海水颜色相近的浅绿色进行隐藏。

后来这种战舰使用与作战地颜色相近的迷彩风格没有被一直延续下去, 20 世纪初,维多利亚风格的流行影响了军舰的迷彩风格,特别是巡洋舰和铁甲舰,都开始使用有着旧式奢华高调炫酷的迷彩风格。这些战舰通常有着黑色的舰身、白色的上层结构、黄色的烟囱和许多镀金的装饰。

这种风格后来被日本和奥匈帝国的海军逐渐摆脱。日本开始将军舰涂成与大海颜色相近的颜色,随着交战距离的不断拉长,其优势就越更加明显。当战舰与海面逐渐融为一体时,敌人就很难瞄准战舰。

在一战爆发期间,各国的战舰不仅会受到海面以上攻击的危险,还会受到在海面之下的潜水艇的威胁。潜水舰鱼雷的瞄准是基于目视数据。

潜水舰指挥官根据光学测距仪辅助收集到的数据计算三角距离。他必须透过视觉确认所有目标的移动参数:速度、大小和航行角度。眩晕迷彩在这时就发挥了它的作用,眩晕迷彩使战舰的轮廓逐渐变得模糊,与海天融为一体,使潜水舰人员难以确认这些参数,扰乱他对舰艇大小的判断。

当时英国艺术家和海军军官 Norman Wilkinson 提出了这种眩晕迷彩方案。采用抽象的设计,创造出来了虚幻的水平面、角度和其他形状使敌人辨别不出战舰的准确位置,混淆准备发动袭击的敌人。

英国动物学教授 Graham Kerr也提出了建议,建议以斑马风格来涂装战舰,认为连续均匀的色彩较显眼,可以透过强烈对比色来抵销。但是这些想法都没有被立即采用,直到1915 ,海军部才根据 Wilkinson 的提议开始实验颠覆性的迷彩。

眩晕迷彩是建立在当时的花式艺术的概念之上的,主要是立体主义。它的主要颜色为黑色、白色、灰白色、绿色和蓝色。可以使船的外观变得眩目。还会画上假的水波来进行隐藏,比如,在舰身前段涂上假的水波,使敌人无法确认战舰的航行速度。在尾柱底下画上假的水波,使敌人搞不清楚战舰的航向。

海上复杂的天气状况和战舰本身的摇晃幅度,都会对敌方的侦查和炮瞄产生一定的影响。眩晕迷彩的存在就进一步对敌方舰艇和飞机进行的远距离视觉侦查产生干扰,加大误判的概率。在海上交火时,也可以进一步迷惑对方的火炮瞄准人员的视线,加大误瞄的概率。

后来随着雷达等一系列超越光学的侦测、制导手段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这种利用隐藏涂装来干扰敌方视觉的做法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考虑到成本的问题,使用隐藏涂装的战舰开始减少,后来集中出现在机动性强的护卫艇和巡逻艇等中小型的水面辅助作战船只上。在这种小型近岸舰船上使用也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隐藏涂装的作用,因为其近岸水域的背景环境更容易使其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