怂恿农民工网贷15万飞机升舱?网贷广告既恶心也无法无天!

最近京东金条的鬼畜广告,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之前还有更加鬼畜的360借条广告,剧情还十分雷同,主角都是衣着靓丽的空乘和非常普通的男性。这个世界或许有超越身份、相貌、金钱的最真挚的爱情,但是这个广告显然非常恶俗!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三观扭曲,鼓励人们借贷,难道借的钱不用还吗?自进入网络时代以来,诸如P2P暴雷、裸贷等涉及互联网金融借贷的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一次又一次地挑动着世人的神经。这些P2P网贷行业已经臭大街了,各种借钱APP的广告却仍然层出不穷,轮番轰炸消费者。其实,这类披着高科技外衣的金融借贷产品,本质上不过是高利贷行业借助互联网的新形式,缺乏相应规范而野蛮生产的结果。而高利贷行业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无论p2p、互联网借贷怎么玩,其内在的套路,仍然是古已有之。

01

和尚也放贷,高利贷的野蛮形式我国古代高利贷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债台高筑”这个与高利贷有关的成语。据说周朝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听信楚考烈王,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当然这则传言的真假如何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在当时已经出现了高利贷这一产业。不过这个时候,更像是双方直接签约,而不存在中间环节。但到了南北朝时代,出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专门放贷组织——寺庙。南北朝时期,佛教广为流传,寺庙的规模和数量也快速增加。寺庙起初以扶贫为主,只经营无偿赈济等慈善活动,普度众生的理念为寺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捐施,有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开展救济活动。百姓遇到了困难,自然会去寺庙寻求帮助。一方手头有钱,一方手头缺钱。这么一来二往,双方自然而然地就发展出了一种借贷关系,久而久之,寺院还有了专门管理财产的“寺库”,变成了开展金融活动的中心。除了慈善活动,还开创了典当业、存钱保管业、汇兑业、拍卖业等先河。金融的基础,是信用,寺庙因其普度众生的理念,成为人们最信赖的机构。三生轮回、因果报应的宗教理念,使寺庙的借贷具有了神圣性,也能够激励借款者尽最大努力还款,不然,就要遭到报应,转世成为畜生。信仰为寺庙金融提供了强大的信用保证,大大减小了坏账率。而且寺院被赋予免税、免役等诸多特权,足以为借贷业务提供极强的信誉支持。于是乎凭借这些优势,寺庙的放贷行业自然也就一帆风顺。况且当时兵荒马乱,钱留在自己手中并不安全,达官贵人就把自己的余钱委托给寺庙,由寺庙放贷给民众。寺庙在这个过程中,会收取一定的佣金,也就是服务费。这里的寺庙已经有了中介组织的意思,跟如今的互联网平台是一个道理。您也许会问,既然普度众生,为什么还要收取利息或者说服务费呢?僧人们认为,收息是为了让财富流转滋长,成为“无尽藏”,以便服务更多人,而且,也能激发“受施者”知恩图报的从善之心。话是如此,实际上该捞的钱,大师傅们还是一样都不会落下的。北齐有个叫道研的和尚是济州的僧官,资产巨富,向外出借高利贷的范围遍及一郡,甚至借官府势力追债。伯希和的敦煌写本记录了敦煌净土寺的年度结账报告,寺院的三分之一收入来自于高利贷。当然了,大和尚们的本职工作是普度众生,在这过程中虽然要为自己捞上一些好处,但是基本的底线还是要有。要不然不但坏了寺院的名头,就是死了也不好向佛祖他老人家交代不是。比如唐代寺庙借粮食的还利率从春借秋50%,看上去虽然比今天要高了不少,但是相较于王公贵族与商人们的100%来说,大师傅们也算是慈悲为怀了。如果说寺庙的大师傅们让人见识到什么叫贪婪的底线,那么元代的色目商人就真的是毫无节操的存在了。

02

虚钱实契—为大元王朝送终的脱翰钱看过《水浒传》的读者想必都会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郑屠借“虚钱实契”盘剥的情节印象深刻。郑屠趁人之危则写了“三千贯文书”给了金老爷子,算是小金妹妹的卖身钱。问题是书是写了,钱却没付,于是乎惹出了鲁提辖,也断送了自己的小命。虚钱实契约除了不给钱,在今天还有几种“创新”。如镇关西可能会通过钱庄(银行)转账的形式将3000贯转给金翠莲,然后拿走2000贯“利息”、“走访费”“担保费”,只留给金翠莲1000贯,等到了还款日却要你还3000贯。很多借款app就是如此,在下款的一刹那就把所谓的服务费用、利息一并扣掉了,真正到借款人账户中的钱远低于借款额度。或者等实账到借款人账户后,再由随行人员监督受害人提款后交回。这样将来到法院打官司,就形成了颠扑不破的证据链:合同上三千贯,钱庄(银行)走账也是三千贯,铁打的法律事实。(此处安利一个小知识点:“法律事实”并不等同于“客观事实”,通过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即为“法律事实”,有可能与客观发生的事实不一致,但法院判决,依据的只能是“法律事实”而非有可能永远无法查明的“客观事实”)施耐庵在这里写的虽是宋朝的故事,但身为大元的子民,他所影射的却是当时高利贷市场的乱象。事实上,当时的高利贷远比镇关西吃相还难看,而主体就是大元朝廷!大元为蒙古人所建,对于如何保障生民的生存需求和让自己过得舒服,他们只关注后者。要过得舒服,就需要钱,然后他们就委托色目商人弄斡脱钱的项目来解决开支问题。“斡脱”是突厥语“合伙”的意思。所以这玩意,说白了就是官支商办,通过向民间放贷来牟利。而负责运营具体放贷业务的,就是中央的斡脱总管府与各地设立的斡脱所。斡脱钱是高利率的“羊羔儿息”,即:第一年年息等于本钱,次年连本带息再翻一倍,以此类推。举例:如果借一两银子,第一年还二两;第二年按照二两再翻一倍即四两;那么第三年本息一起就是八两,需要还十六两……不仅100%的年利率,而且还利滚利,比起50%利率的大和尚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么算下去数目相当大,朝廷和斡脱商人们借此赚得盆满钵满,但借贷者深受其苦,卖房卖地、卖妻卖儿是常有的事。但是对于需要购买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贫苦百姓、小手工业者来说,又不得不陷入“斡脱钱”的套路。由于越来越多的借贷者无力偿还,为社会动荡埋下祸根。元朝统治阶级也有所意识,后来提出了“为民借子”、“官为代偿”等措施。但是真正实行起来仍是阴奉阳违,借贷者的苦难并未减轻。而且“斡脱钱”还渗透到了军队当中。军官在军营里放贷,无力偿还的士兵为避债干脆逃走,这无形中解散了军队,削弱了战斗力。于是乎在“斡脱钱”的折磨之下,不仅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军队也毫无战斗力。到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时候,曾经叱咤天下的蒙古铁骑,居然被一群泥腿子赶回大漠。不知道他们慌慌忙撤离大都的时候,有没有带上他们搜刮的“斡脱钱”。

03

结语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处于商品流动或产生消费的需要,放贷便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管不顾,毕竟人性是贪婪的,并且强势一方从来都是压制剥削弱势一方的规律,如果不进行干预规范,必然会走向疯狂。搞不好不仅负债者会倾家荡产,这其中的冲突、恶劣事件,对于社会伦理也是一种挑战。

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一直都对P2P网贷业务有着高度的关注,这两年也在全力整改。

尤其是2020年两会首部民法典规定:禁止放高利贷!超额利息不用还!

此前有关高利贷的规则都是通过司法解释而非法律的形式出现,且并未明确“禁止高利放贷”。

这次不仅有了明文规定,还明确了国家承认的法定利息为年化24%。

如果借款合同没有规定利息,视为没有利息;对合同利息规定不明确的,参照市场利率,甚至没有利息。

这一系列规定,不仅杜绝了明面上的高利贷,也最大程度防止了“虚钱实契”的可能性。

经过这一套组合拳,网贷平台开大量倒闭退出,从最多时的五六千家到如今不足50家,剩下的连1%都不到。

至今,充斥高利贷乱象的中国p2p行业终于迎来了消亡。野蛮生长的中国民间高利贷时代,此时被画上了句号,也彰显了我们国家对于民生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