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英国人遇到最麻烦的对手是谁?

1943年1月,反法西斯阵营在各个战场捷报频传,这意味着同盟国度过了二战中最困难的时期,胜利的天平已逐渐向其倾斜。心情不错的罗斯福、丘吉尔从未来世界格局出发,决定举行三国首脑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卡萨布兰卡会议”。

对西方国家不信任的苏联统帅,尤其是对丘吉尔没有诚意的做法极为不满,以忙于战事为由不参加了。果不其然,英国人为了自身利益试图在美国人面前,再次摆出一副“老大”的样子。但让他们失望的是,美国人不再言听计从,而是据理力争。

美国人的底气来自哪里?

与丘吉尔试图在战后领导一个欧洲集团不同的是,罗斯福更看重主宰全世界,因此希望开辟第二战场,帮助苏联抗击德国。但英国人总想在美国人面前充当“老大哥”,将其绑在英国人的战车上,但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人的态度却很强硬。

首先,巴布亚半岛战役胜利结束,以及瓜岛战役也在收官之际,都意味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苏联抗击德国,英军在非洲反攻一样,美军不再是一年前“初出茅庐”的样子。如今,美国人有实力和资格与英国人“叫板”。

其次,从本质上看,拉萨布兰卡会议是一场纯粹的军事会议。随着美国进入战时体制一年多,同盟国的武器装备更加有赖于美国的支援和帮助,拥有战备物资分配权的美国,自然不愿再听英国人的“吆五喝六”,他们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更重要的一点,一年前的“阿卡迪亚会议”,美国人放着眼前的日本人不打,却要全力支援欧洲战场,显然是被丘吉尔忽悠得一愣一愣的。马歇尔等人一致认为,过去吃的亏,一定要扳回来,这里面不仅是脸面问题,更多的是“谁听谁”的问题。

不过,让马歇尔、金上将等人倍感意外的是,英国人参加这次会议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三军参谋长外,还有一支庞大的参谋团队,甚至还有一艘6000吨的通信船。尤其是离开伦敦前,丘吉尔特意嘱咐参会人员,要有“滴水石穿”的耐心。

同时,丘吉尔还做了进一步分工,由他负责做罗斯福的工作,参谋长们则全力争取马歇尔,至于死硬的“反英分子”金上将,干脆不用理他。英国人为了实现其进攻意大利,打击德国“软腹部”的战略意图,可谓是做足了功课,势在必得。

马歇尔与金上将掘弃前嫌,“一致对外”。

著名的“卡萨布兰卡会议”,表面上看似盟军“大团结”的景象,但实际上,双方从第一天的谈判开始,围绕着是否开辟第二战场等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有备而来的英国人,反对马歇尔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提议,建议扩大地中海的攻势。

有意思的是,虽然美国陆、海军两军种矛盾由来已久,但在英国人面前,马歇尔与金上将掘弃前嫌、义无反顾地表现出精诚团结、一致对外。马歇尔坚持按照“先欧后亚”战略,强调集结重兵登陆法国,才是消耗德军有生力量的捷径。

金上将也及时“补刀”称:“对多数美国人来说,主战场是太平洋而不是欧洲”。他认为,瓜岛和新几内亚战役取得的胜利果实,必须通过进一步的行动来巩固,而避免日军重新夺回主动权,就不能“让日本人得到任何喘息之机”,要“痛打落水狗”。

他甚至提议,调整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武器和物资分配比例,将用在太平洋战区兵员、飞机和舰只的投入,由原来的15%提高到30%,并要求英国人积极采取行动,在缅甸同时发动攻势。马歇尔和金上将“一唱一和”,维持着美国的利益。

双方的争论僵持了4天,军事会议“逢开必吵”。到最后,一向反感英国人的金上将,干脆对其提出的所有建议,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反对,并要求英国人在出兵缅甸的问题上做出承诺。英军将领们遇到近似“无赖”的金上将,只能是无可奈何。

面对英国人的支支吾吾,马歇尔毫不客气地威胁道:“倘若英军无法在缅甸打通滇缅公路,导致中国军队放弃和日本人作战,那么美国就有必要遗憾地放弃对欧洲战区承担的义务”。说白了,欧洲战争美国人不参与了,英国人自己玩去吧。

幸好,在罗斯福、丘吉尔的斡旋下,双方还是草拟了一份同盟国1943年目标的协议。其中“盟军在太平洋上的行动,将继续以保持对日本的压力为目标”,金上将对此十分满意,因为太平洋战区对日作战的行动,超越了完全防御的限度。

好说话的马歇尔,他的提议则放在了1944年以后。看来,有时候耍耍“无赖”还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对绅士的英国人,让其感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痛苦,才好办事。总之,苏联统帅没来是对的,开辟第二战场又一次搁浅。

这次会议以后,盟军的军事行动以美国为主导正式确定,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