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市场是一种自发秩序?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词——市场经济,但是市场到底是什么?可能很少人能够讲清楚,为什么市场可以带来财富的巨大增加呢?

经济学可以说是围绕市场而建立的学科。亚当·斯密发现了市场机制,他主要从劳动、分工及交换的角度理解市场;之后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如马歇尔的供求定律、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以及帕累托最优,则通过均衡范式来解读市场;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发现市场失灵,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起了市场的非均衡、不确定性;到了新自由主义时代,弗里德曼又从价格调节机制的角度解读市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对市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主张,但奥地利学派提出的市场理论应该是最细腻、最深入本质的。

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是一种自发秩序。自发秩序的主张来源于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巴斯夏的思想。为什么说“市场是一种自发秩序”这个理解最深入市场本质呢?斯密学说、马歇尔学说、凯恩斯主义,都将市场定义为一个宏观系统,这种观点是源自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理论。但是,将市场定义为宏观系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将市场看成一个宏观系统,人们往往最为关注的是这个系统的效率,而会忽视系统中的个体。

实际上,市场交易是个体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发的秩序。在市场中,个体之间总是相互博弈、相互竞争;在市场中,没有任何一个个体是特殊的,缺少任何一个个体,这个系统依然可以运转;将市场理解为宏观系统,这是根本上的认知偏差,会导致经济学研究的南辕北辙,同时也会极大地误导人们对市场的认知及经济政策。

比如,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观点: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就像一个人病危,如果这时不及时抢救,经济就崩盘了。所以,发生经济危机时,救市是必要的措施。但是,如果理解了市场是一种自发秩序,你就会发现救市的措施其实是错误的。市场并不是一个生命体,而更像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经济危机爆发时,大量企业倒闭并不会影响这个系统的存在。当经济萧条时,少数企业赚钱,多数企业亏本甚至破产,也只是让市场的规模变小一些,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死亡,这就是宏观系统与自发秩序的区别。伦纳德·里德写过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我,铅笔》,也叫《铅笔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市场。

在《我,铅笔》中,里德使用了第一人称来描述铅笔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故事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展现了以铅笔制造为核心的社会分工、协作及市场交易的整个过程。虽然只是一根小小的铅笔,但从原料准备、制造生产到市场销售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神奇的是,这个复杂的、庞大的交易系统,是有序的、自发的。

故事中有一段话精炼的表达了这个过程:“我,铅笔,是种种奇迹的复杂的结合:树,锌,铜,石墨,等等等等。然而,在这些大自然所显现的种种奇迹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非凡的奇迹:人的种种创造精神的聚合——成百上千万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自然地、自发地整合到一起,从而对人的需求和欲望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竟然没有任何人来主宰!”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在他的电视专题节目《自由选择》中引用过里德的这个故事,用于说明“市场的力量”,尤其是价格的调节作用。弗里德曼是这样评价这篇文章的:据我所知,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像这篇文章这样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阐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这篇文章也阐明了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强调分立的知识和价格体系在传播某些信息方面的重要性的含义,这些信息“将使个人毋须他人告诉他们做这做那,而自行决定做可欲的事情”。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zhi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