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害怕被拒绝,我变成了一个不敢认真的人

KY作者 / 野草

策划 / Ivan

插画 / 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大家好,我是野草,KY最风骚的女作者。

上周我们讨论了“如何科学拒绝”。

文章发布后,许多读者们在后台跟我们分享了ta们的心声,ta们觉得下次拒绝别人好像没那么难了。但同时,也有一批小伙伴提出了另一个困惑:ta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被拒绝的情况。

被拒绝时,有的人感到被否定,有的感到被冷落,有的感到被冒犯,有的感到被排斥……被拒绝会带来千百种感受,绝大部分都让人觉得不!舒!服!

许多人为了避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还没发出邀请,还没说出自己的意见,还没告白,还没……就已经阻止了自己蠢蠢欲动的欲望,屏蔽了自己的需求,删掉了将要发出的短信……

面对(可能会)被拒绝的情况,不舒服的感觉从何而来?被拒绝时,除了不舒服,我们还能主动做出哪些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被拒绝的痛”,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处理被拒绝的情况。


如果在面对拒绝时,我们轻而易举就产生了“我真没用”一类的想法和体验,那么,我们可能过分地把“ta人对我的价值评判”与“我的价值”交织在一起(Schneider & Turkat, 1975)。

当我们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别人的手中时,被拒绝就意味着自尊水平的动摇。




如果在面对拒绝时,我们的脑海里经常弹出“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可能倾向于把被拒绝的经历和自我的定义(Self-Definition)联系起来(Howe & Dweck, 2016)。

这时,被拒绝就意味着一种针对自我的根本动摇,“我被拒绝了,我的个性中的某些东西毁掉了我的幸福。”被拒绝时越经常对自己是谁产生质疑的人,就越可能持久不断地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经常停留在舒适圈中,这恐怕也是害怕被拒绝的体现之一。在新事物和新体验面前,我们不了解新的环境,同时也是不被了解的个体——空气中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被拒绝可能性增大,且更不可控。有时候,我们把自己限制在已知的世界里,只是因为不敢给别人拒绝我们的权力、不敢面对被拒绝的可能性。

? 第一题 ?


此时你会怎么想?

A: “又被人甩了……看来我这个人真的不适合走进亲密关系。”

B: “我们都是很棒的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适合在一起。”

C: “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有被拒绝的体验,这是生活必经的部分。”

? 第二题 ?


离开家后,你想起和父母沟通的画面,你会觉得?

A: “小时候和爸妈沟通都挺顺利,越长大沟通质量就越差,哎,看来我永远都不能和ta们好好相处了。”

B: “过去两年和爸妈的沟通质量真是太差了。哎,毕竟ta们需要需要额外的时间消化晚婚这件事,如果我继续努力,想必有一天ta们会理解。”

? 第三题 ?


面对一封封拒绝信,你会怎么想?

A:“是我努力的方向错了吗?是我不够努力吗?不,是这些学校一个个都没眼光!”

B:“我没天赋、没能力、没潜力,注定像一只蝼蚁一般默默活着,然后默默死去。”

C:“看来我还达不到这些学校的标准,竞争真激烈呀!我要调整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半年后再试试咯!”

? 第四题 ?


你会如何看待班级同学的拒绝?

A:“我想这两次失败经历是一种铺垫,有了这些经历,我有一天就会获得奥斯卡奖了。”

B:“我要远离这个班级!我明明更优秀,却没选上。哼,我恨你们!”

? 第五题 ?


此时,你如何面对公司的拒绝?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真的是太大意了。出了这种差错都是我的责任,被裁也是活该。看来我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或许我本来就不适合做管理吧……”

B:“从经验总结到道歉协商,该做的我都做了。而且这件事并不全是我的责任,没想到公司如此决绝,无视我过去5年的付出和贡献,太让人心寒了,离开也罢。”

? 第六题 ?


面对恋人无情的抛弃,你会怎么想?

A:“我都这么低声下去地去问ta,人家还不想理我,我果然是一个没用的人。”

B:“遇上一个糟糕的人算我倒霉,还好我聪明美丽,还这么优秀,可以专心发展事业了。”

? 第七题 ?


此时,你会如何看待再次被相亲对象拒绝?

A:“失败这么多次,看来是我对相爱和相处有误解,我要多读读KY的文章。”

B:“3年前,有位算命先生说我注孤身,看来真是一语中的。我认命了。”

C:“年轻的时候随缘,结果就是被爱随缘了。我就是与爱无缘,没人爱、没人疼。”

KY作者说: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拒绝”有关。被拒绝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再无他法、别无退路、四面楚歌……我们误以为,一旦被拒绝,我们就失去了选择。其实不然。

我们之所以感受到限制、否定、恐慌、消极……并不是因为“被拒绝”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还没学会如何面对拒绝。

学会面对拒绝意味着:我们能主动地拒绝自己脑海中混杂的恐惧、预设、思绪;拒绝把自己的价值、身份、自尊等等寄托在别人手里。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

当我们开始学习面对拒绝,我们就会慢慢明白两条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我们永远不能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动,而且我们永远不能把控世事的变化。我们可以掌控的是自己的选择。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行动、想法去回应被拒绝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的选择。这就是我们的自由。


References:

Crocker, J., & Wolfe, C. T. (2001).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Psychological review, 108(3), 593.

Dweck, C. S., & Legget, E. L. (1988).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95, 256-273.

Fulford, D., Rosen, R. K., Johnson, S. L., & Carver, C. S. (2012). Negative generalization and symptoms of anxiety disorde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pathology, 3(1), 62-68.

Howe, L. C., & Dweck, C. S. (2016). Changes in self-definition impede recovery from rejec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1), 54-71.

McAdams, D. P., Reynolds, J., Lewis, M., Patten, A. H., & Bowman, P. J. (2001). When bad things turn good and good things turn bad: Sequences of redemption and contamination in life narrative and their relation to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in midlife adults and in student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4), 474-485.

McFadden, J. (2008).The psychology of hope and fear.HuffPost.

Morin, A. (2018).7 ways to overcome toxic self-criticism.Psychology Today.

Schneider, D. J., & Turkat, D. (1975). Self-presentation following success or failure: Defensive self-esteem models.Journal of Pers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