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发射时不会被烧,返回时却一定燃烧,其中的奥秘是什么?

人们看到航天器回收时,都会燃起熊熊大火,受到高温烧蚀,就有些奇怪,为什么火箭发射卫星上天时,不会发生烧蚀现象呢?要知道发射卫星至少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才能够让卫星上天啊。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就是每秒7.9千米,这样的速度怎么就不会燃烧呢?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速度惹的祸”。

一切皆因速度。火箭发射时其实速度是很慢很慢的,要到达很高的大气层外,速度才达到第一宇宙速度;而返回的航天器回收装置,最低速度就是第一宇宙速度,这样撞入大气层,才会发生烧蚀现象。

火箭发射初始速度从零开始,渐渐加速,随着上升越来越高,才会变得越来越快。这是因为随着燃料消耗得越来越多,火箭就会变得越来越轻,由此,同样的发动机动力,同样的喷气速度,就会让火箭加速度也越来越快。

而地球大气层正好相反,越接近地面越稠密,随着海拔升高就越来越稀薄。一般说来,到达100km以上时,大气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压力接近零。大气越稠密,与高速物体的碰撞压力和摩擦系数就越大,温度才会越高;相反,在空气稀薄的高空,就阻力越来越小,碰撞压缩力越来越小了。

从一些公开资料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火箭在到达100千米高空时,空气已经很稀薄了,这时的速度几乎都在4km/s以下,这样的速度在这样稀薄的大气层里,是不会产生达到烧蚀高温的。而且发射的所有航天器在大气层中飞行,都会被保护在尖尖的整流罩里,整流罩刺破拨开空气阻力,不会产生压力激波。

火箭随着上升高度的增加,加速度会越来越大,一般到达200km左右的高空时,速度才会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7.9km左右,这时极端稀薄的大气对飞行器的影响和阻力已经很微小了,这就是火箭发射上升时不会被烧毁的道理。

而航天器返回则是高速返回,依靠大气阻力减速。

我们知道,发射航天器有三个宇宙速度,最低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7.9km。这个速度又叫地球环绕速度,达到这个速度,人造卫星等航天器才能够围绕着地球飞行,既不被地球引力拽下,也不会脱离地球引力;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km,达到这个速度就可以脱离地球引力,飞往其他行星;而达到每秒16.7km的速度,就可以从地球位置摆脱太阳引力,飞往太阳系外。

也就是说,航天器最低速度要达到每秒7.9km,因此回到地球的航天器最低速度也是每秒7.9km。这些航天器回收装置回到地球,都是以自由落体的方式下坠。返回装置迎风面一般都是一个大平底,这样阻力就更大了,这个大平底以极快速度压缩前面的空气,导致空气分子极端压缩,形成压缩波,又叫激波,分子剧烈碰撞产生千度以上到数千摄氏度的高温,这就是返回器被烈火包围烧蚀的原因。

这里特别指出一个误区:返回器返回大气层发热烧蚀,虽然与空气高速摩擦会产生高温,但不至于达到一两千摄氏度,而剧烈高温燃烧,主要是由于返回装置迎风面对大气剧烈压缩,产生的压缩激波导致的。

这里解惑两个很多人普遍存在的疑问:

1、为什么返回装置要做一个大平底?既然发热燃烧主要不是摩擦,而是压缩面激波所致,为啥不把返回器做成一个流线型呢?

答:这是因为返回装置进入大气层时速度太快,为了尽快降低速度,只有做成一个迎风面大底,才能够利用大气阻力,让速度尽快慢下来。返回器一路减速,约到达海拔35km时,火焰消失,速度降到1km/s以下;在到达约10千米海拔高度时,速度降到200m/s左右,这时就可以打开巨大的减速伞了,让返回装置忽忽悠悠地平安落地或落海。

如果做成一个流线型,就无法这么快的减速,无法使用减速伞平安降落,只能摔在地表粉身碎骨。

2、既然返回装置速度太快,为啥不把速度降下来,让它自己慢慢降到地面,不就不会烧蚀了吗?

答:这个想法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做不到。因为火箭把一个航天器送上天要花费巨量的燃料。火箭之所以那么重,主要就是装载的燃料,一般占火箭总重量的90%以上。比如我国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遥五的起飞重量达到870吨,而嫦娥五号探测器只有8.2吨,返回器只有几百公斤,最终得到的月样只有1731克。

如果采取返回装置减速降落,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反方向喷气,那就需要大量的燃料。这样航天器在发射升空时,不但要带去执行任务的燃料,还要携带回家所需的燃料,发射时的火箭的容量和燃料就需要大大增加,发射重量就会成倍增加,而且发射难度也将大大提升。

因此所有航天器返回装置,几乎都是采用依靠大气阻力自行减速。为了保证返回器能够安全完整回收,科学家们就要想方设法研究抗高温烧蚀的保护材料,在返回装置外面包裹一层高科技抗热防烧蚀材料,而且在进入大气层时,还要将进入姿态角度精准的调整好,让高温烧蚀发生在保护范围,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