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我国在浴血奋战时,印度在干什么?

中国和印度是全世界唯二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如此巨大的体量,就算人均水平再低,总量也是非常可观的。所以印度以略超2000美元的人均GDP挤进了世界前五大经济体,把“老宗主”英国都给挤下去了,尽管后者的人均GDP是它的二十多倍。

毫无疑问,印度凭着巨大的经济体量在这个世界上变得越来越有话语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未来能够和中国在这一领域进行比拼的,恐怕也非它莫属,中国和印度,也必将被世界各地的观察家们时时拿出来比较。

然而未来毕竟存在着很多变数,反倒是历史,它真真实实地躺在那里,要想比较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又何必总是向前看?有时候,往后看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把目光转向七十多年前的二战。

二战期间,同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和印度,表现却天差地别

中国对二战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就连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也和它脱离不了关系。正是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才能在亚洲战场上拖住日本的主力,从而解除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大后顾之忧,并最终取得胜利。当然了,这份贡献是拿中国人民的鲜血换来的,虽然可贵,却也很凄惨。

然而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在二战时究竟有哪些表现,相信很多中国人就说不出来了吧。这也不能怪大家,因为哪怕是历史教科书上,在讲到二战历史时,也几乎没有提到印度半个字。难道是因为二战与印度无关吗?当然不是,既然号称世界大战,作为当时人口数一数二的地区,印度怎么可能不被牵扯进这场战争呢?

事实上,印度确实深度参与了这场旷世战争,只是与中苏英美法等国相比,印度的表现太不亮眼了,甚至连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小国都不如。

在英国的领导下,二战时期的印度也是反法西斯同盟的组成力量

严格来说,二战时期的印度,是不具备战争权的,因为当时这片土地还处在英国殖民者的控制之下,而且和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是一个整体。连主权都不具备,当然也就没有资格以国家的名义参与二战了,最多就是在英国麾下效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二战期间,印度的军事力量在英国的领导下,参与了对法西斯联盟的围堵,而且主要是在亚洲战场上。早在1895年,英国就在印度建立了英属印度陆军,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英国开拓殖民地的重要军事支持,其中的一些还到过中国,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英租界里,就经常能看到印度士兵的身影。

二战开始后,英国就把这些印度军人调到亚洲各战场,同其他殖民地的军人一道对抗日本法西斯。当然了,领导权还是掌握在英国人手里,通常是一支军队里有少部分英国士兵,再搭配大部分印度士兵、马来西亚士兵等,将官以英国人居多,底层则多为殖民地土著人。由于印度士兵人数众多,到了战争后期,英军里印度军人占了主流,比如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投降的十三万英军里,就有超过一半都是印度士兵。顺便说一下,占领新加坡的日军只有3万,足见这支“咖喱色”的英军战斗力并不太强。

两头下注?一部分印度军队,还曾为法西斯效力

总体来说,二战期间的印度军队,基本就是被英国牵着打打酱油,虽然人很多,表现却不起眼,而且主要是在亚洲战场,跟中国的浴血抗战相比,简直就是过家家级别的,所以今天的中国人不清楚印度在二战时干过什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还有更鲜为人知的,那就是当时有一部分印度军队,居然是为德国效力的。这就要说到今天印度人心目中的三大英雄之一的钱德拉·鲍斯了。也许你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在印度,他却是大名鼎鼎的,与圣雄甘地、建国总理尼赫鲁齐名,今天的印度国会议事堂前,悬挂的三幅肖像就是他们仨。

钱德拉·鲍斯是一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曾担任过印度国大党主席,后来由于与甘地政见不合而辞职。1940年短暂被捕入狱,并于1941年离开印度。离开印度后,为了谋求印度独立,他就主动投向了德国法西斯的怀抱,并在德国的支持下建立了一支印度军团,士兵多为德军在北非战场上俘获的英军中的印度军人。

钱德拉·鲍斯用民族主义给这些印度士兵洗脑,让他们转而支持法西斯,把矛头对向殖民印度的英国。

接下来的两三年间,这支印度军团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了数千人,还被德国编入正式军,并由德国提供了装备。然而令希特勒想不到的是,钱德拉·鲍斯领导的印度军团的战斗力简直是搞笑级别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直到二战结束,也没有给盟军造成什么实质上的损失。

所以在战后审判中,这支印度军团的士兵们,除钱德拉·鲍斯等少数首领外,几乎没被判处任何刑罚,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这更赤裸裸的嘲笑了。

无论是为反法西斯同盟效力也好,还是为轴心联盟效力,印度在二战时的表现都不值得圈点,跟它的“大国”地位更是极不相称。然而不管是加入英军的印度士兵,还是为德国效力的印度士兵,他们虽然分属两个对立的阵营,彼此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追求印度的独立。所以哪怕有投靠法西斯这样的黑历史存在,也没有让钱德拉·鲍斯失去“印度民族英雄”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