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无法想象八九十年代的人们,为了看电影到底有多疯狂?

一秒钟很短,短到不足一个呼吸的时间。但有时候,一秒钟也很长,需要一米多长的胶片来记录。

11月27日,张艺谋的《一秒钟》首映,直接把我们带回了——遥远的胶片时代。

01

印象深刻的胶片时代

那是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生于农村的我,时不时会听到村里有人喊:放电影喽!

《一秒钟》里范电影说道:“咱们这个地方放电影,那可是大事。”“盼星星盼月亮,每回都跟过年一样!”

其实,在那个年代,放电影,几乎在哪都是大事!尤其是村里。

彼时的村里人,每当听到“放电影”这个声音,大家的心里都会一沉——这往往意味着身边有人死了。

丧事放电影?对,就是这样!事实上,“遇到丧事放电影”这个习惯,在某些农村,甚至一直被保留到了今天!

对于条件不足的农村来说,电影院是没有的,村里的戏台、土楼子,就是临时的放映台,白色的遮天大幕,拴上绳子再挂到树上,就是那个年代的——巨幕!

至于座椅嘛——马扎、板凳、木头板、石头块只要能用来垫屁股的,大家都能搬来排排坐!无论是白雪漫天的朔冬,还是蚊蝇缭绕的盛夏,只要有电影看——什么条件,大家都能安之若素!

虽是丧事,但电影的主题,并不限于沉闷、哀伤主题,甚至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有故事片、喜剧、动作片、枪战片,甚至还有看不大懂的译制片。

对于彼时年幼的我来说,记忆深刻的影片有:《父子老爷车》、《冰山上的来客》、《黄山之恋》等等。

还记得当年播放《父子老爷车》等喜剧电影时,看台之下一阵阵哄笑,这种笑声虽与悲伤的气氛不洽,可时间久了,大家也都习惯了——丧事是丧事,看电影是看电影。

在娱乐项目少得可怜的年代,也没有人认真追究这些细节。

02

万人空巷搬砖头

除丧事之外,还有一种看电影的场合——放映厅。丧事不常有,但放映厅常有!

那时,村里一些比较潮的人,会从外地弄回一卷卷胶片,在租赁的小屋里播放胶片电影,或者录像带。

而这个播放电影的小屋,可是村里最致命的诱惑!还记得当时很多小伙伴,逃课不上学,就为了去放映厅感受那不一样的胶片世界!即便定力再强劲,路过放映厅,也是一步三回头。

当时看一场电影大概两毛钱左右,而有意思的是,那时候的板砖差不多也是两毛钱一块。可以这么说:一块完整的板砖,正好看一场电影。

于是,很多头脑灵光的小伙伴便开始打板砖的主意。

1982年,李连杰的《少林寺》横空出世,为了一饱眼福,很多小伙伴都开始了“敲砖头”行动。据说,一晚上过去后,某个公共厕所居然不翼而飞。

到了80年代末,录像厅里开始播放武侠剧——这在家里的电视机上可几乎看不到!印象深刻的有《天涯明月刀》、《孔雀翎》、《天蚕变》等等,至今我还记得《天涯明月刀》中傅红雪帅气的挥刀,以及燕南飞白衣胜雪、公子无双的经典形象。

在那个年代,对于正值人生探索期的我们来说,外面的世界——除了游戏厅,就是录像厅!虽然它们像鸦片一样令人上瘾,但不得不说,也正是它们告诉我——这个世界绝不是自己眼中农村的那副“灰色”模样!

03

胶片象征着电影梦

彼时的我们,后来逐渐知道,无论荧幕上多么花哨华丽的动作,多么缠绵悱恻的剧情,背后其实都是——胶片。

每当一集放完,放映师都会换上一盘厚重的胶片带,然后,双手就像踩单车一样,摇动机器,开始播放下一集。

电影《一秒钟》中,范伟饰演的范电影,正是这样一个从未失误过的电影放映员。

对于放映员来说,胶片是资产,也是生命。可是因为“技术原因”,有些时候,规规整整的胶片会变成拧成麻花的“驴肠子”,不但扭曲变形,而且沾染各种尘土、杂质。

这样的胶片,想上映,几乎不可能!可是“从未失手”的范电影,却要“死马当成活马医”“抢救胶片”!

冲洗、擦拭,一点点清洗掉胶片上的杂质附着物,范电影的操作,仿佛在给情人温柔的沐浴。当胶片终于可以重新上映,所有人欢呼雀跃。

这种场景陌生吗?不,一点都不!

虽然,我们很少遇到胶片被破坏的情况,可是电影的播放,却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突然停电。

对于正看电影的人来说,停电是一种难以饶恕的罪恶,全村所有人都会集中起来想办法恢复电力的供应。而最常见的操作是上拖拉机,利用拖拉机的柴油机发电,以临时提供电力供应。

正常时候,这种柴油机的轰鸣让人难以忍受,可对于专注看电影的人来说——这点声音,不算啥!

抢救胶片,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可对于很多那个时代的放映员来说,胶片是信仰,甚至是生命!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胶片只有一个作用——做灯罩。

在那个年代,台灯还是个稀罕物,灯罩就更稀罕了。人们之所以会用胶片去做灯罩,是因为光线经过胶卷的折射,会形成朦胧的光感,同时还会将胶卷上的图案投射到整个空间,身处其中的人们,会有一种回味时光的感觉。这——简直就是个宝贝!

所以,当刘闺女的弟弟弄坏了人家的胶片灯罩,才会被“千里追杀、万人暴打”!为了救相依为命的弟弟,刘闺女只能铤而走险,去“捡”胶片,给人家赔一个“如梦如幻”的胶片灯罩!

在遥远的八九十年代,电影的胶片不常见,可是相机的胶片却非常常见,有些是自己照相后留下的胶片,有些则是拍照者认为没用了直接扔掉的。这种隐约透露影像的黑色小胶片,总会引得我们放在阳光底下,想要一探究竟。

胶片,无论用于照相,还是影片,为的都是留下人在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印记。无论如何,在银幕前看到自己或亲人的形象,总会让人一阵激动。

《一秒钟》里,无论如何,主角张九声都要看一眼自己分别8年的女儿。

8年前,女儿还只有6岁,如今已然14岁。对张九声来说,人生尚有几个8年,可8年的成长陪伴却哪里还有?

8年的缺失,等到的却只有银幕前的1秒,太短了!为了多看几眼女儿,张九声只能让范电影对这1秒钟反复循环。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对家人深切的爱恋,正是电影胶片给了张九声一点人生念想。

历史可能会被黄沙掩埋,一秒钟很短,伤痛却可以很长。在某些特殊的年代,人们与世界的相遇,只能通过胶片机。甚至,连亲人的相遇,也需要循环播放的“一秒钟”。

04

致敬逝去的胶片时代

2000年前后,数码时代来临,胶片时代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无论走多远,经历过八九十年代的人们,对胶片总会有永恒的记忆。

张艺谋写道:

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看电影的某种情景,那种难言的兴奋和快乐,就像一场梦。电影,陪伴我们长大;梦,伴随我们一生。总有一部电影会让你铭记一辈子,铭记的也许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而是那种仰望星空般的期盼和憧憬。《一秒钟》献给所有爱电影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秒钟》是张艺谋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也是一封家书。

其实,更是我们曾经的青春回忆,也是我们对一个时代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