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西接任战区司令,陆战一师为什么高兴?

1942年10月,康复出院的哈尔西重返战场,他指挥包括“企业”号航母在内的第16特混舰队,准备在南太平洋地区狠狠地教训一下日本人。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份接任南太平洋战区司令的电报,让他远离了自己热爱的战舰。

不能亲自指挥战斗,多少让哈尔西有些遗憾,但他的新“任命”却振奋着整个战区,官兵们无不欢欣鼓舞。这

不仅仅是他曾指挥过“杜立特空袭”,是美国人的英雄,更因他不畏困难、敢于进攻的“蛮牛”性格,一扫弥漫在军中的悲观情绪。

遗憾归遗憾,但哈尔西更不愿辜负尼米兹的信任。他首先与范德格里夫特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陆战一师的情况,并明确表示瓜岛必须守住,他将“提供能得到的一切”来支援陆战一师。“范师长”受此鼓舞,信心大增并主动“以攻为守”。

原来,在前两次的较量中,陆战一师尽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并给其造成巨大的杀伤,但马坦尼考河东岸的高地仍在日军手里,他们不断地袭扰着亨德森机场,一刻不得安宁。另从军事角度看,这也是日军下一次大规模进攻最理想的出发地。

对此耿耿于怀的范德格里夫特,决定趁敌立足未稳攻占这片高地并占据有利位势,既保证了机场的安全,又可以利用高地增强美军的防御能力。于是,他不惜组织了近3个陆战团的重兵,一举拿下这片高地,牢牢控制着马坦尼考河的东岸地带。

也正如范德格里夫特预判的那样,日军第17军指挥官百武晴吉在准备第三次进攻计划中,确实将这里作为部队的进攻位置和炮兵阵地。现在总攻还未开始,就被美军打乱了计划,亲自上岛指挥作战的百武十分气恼,他必须重新制定计划。

哈尔西也说到做到。亨德森机场屡遭日军舰载机的攻击,让他敏锐地判断出其航母一定在瓜岛500公里范围内,他命令只有2艘航母的第61特混舰队出击,他要尽其所能地帮助陆战一师。当然,从其内心讲,他还是不愿放弃打击日军的机会。

现在的范德格里夫特,就等着日军第三次来进攻。

1942年美、日两军集中所有力量围绕瓜岛鏖战了2个月,虽然双方损失都很惨重,但美军“胜多败少”,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不服气的山本帮助陆军在瓜岛集结了2.2万兵力,第17军司令官百武晴吉更是稳操胜券似的上岛亲自指挥。

原来,按照日本军方的估计,岛上的美军大约只有一万多人,日军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再加上联合舰队的全力相助,会很快攻占全岛。但相比日军的踌躇满志来说,范德格里夫特也同样有信心守住机场,他的底气主要来自于:

一是,尽管日军对亨德森机场进行了狂轰滥炸,飞机折损高达74%,仅有30多架战机能用;但在尼米兹的严令下,80架新战机很快飞抵瓜岛,继续占据空中优势,并且“范师长”的精锐陆战7团归建,总兵力已达2.3人,略胜于日军。

二是,美国强大的后勤保障发挥着作用。火炮、坦克源源不断地上岛,虽然条件依然艰苦,但比没有重火力,而且口粮仅够几天的日军来说,强得不是一点半点。范德格里夫特也不节约,凭借坚实的“家底”,更是在防御圈上构筑3条防线。

更关键的一点,“蛮牛”哈尔西富有进攻的精神,使得陆战一师将得到航母编队强有力的支援,只要在海上能够牵制和攻击日军的支援舰队,范德格里夫特有能力保护好亨德森机场。同时,与远道而来的日军相比,他还有以逸待劳的优势。

和前两次进攻差不多,日军的第三次进攻除了人多些,并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战术,在美军火炮、迫击炮的打击下,日军的“万岁冲锋”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成片成片地倒下。2天的战斗,日军7次进攻被美军粉碎,并退回了原出发地。

美军仅以阵亡约80人的代价,消灭日军近3000人,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而在太平洋舰队的主动攻击下,瓜岛海域的控制权也掌握在美军手中,时刻打击着日军的支援舰队。这意味着岛上的日军即使不战死,也将受到饥饿、疾病的死亡威胁。

在这场兵员、武器的拼耗中,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凸显。换句话说,美军损失一艘战舰,不到一个月就能补充到位,而日军至少需要半年;美军损失一名飞行员,会有成千上万名拥有飞行执照的青年在排队,而日军则是打一个少一个。

说到底,瓜岛战役日军必败,而且败得很惨。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