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文|吕姑娘

爱因斯坦年少成名,经常去各地演讲物理学,可因刚刚被众人所知,所以知道他容貌的人并不多。

他有一个司机,因为经常带着他去各个地方演讲,由于听得多了,司机就能把他每次的演讲内容倒背如流。

有一次爱因斯坦去英国演讲,他的司机就说:“爱因斯坦先生,你看我都能把你演讲稿背的一字不差了,这次就让我去替你演讲吧。”

爱因斯坦说:“没问题,这次你来。”

登上讲台,司机流畅地完成了演讲,并且赢得了满堂喝彩。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起来问了个非常有难度的问题,司机根本答不上来。

但是他不慌不忙,笑了笑说:“没想到贵国物理学水平这么低,这种问题我的司机就能回答。”

真正的爱因斯坦上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个故事在网上流传很广,且不论真假,其中揭示的一个道理,值得我们探究。

所谓的知识分两种,一种是爱因斯坦型知识,一种是司机型知识。

爱因斯坦型知识就是知道并知道其所以然,司机型知识就是知道但不知道其所以然。

简而言之就是“真知必能行”。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知道并能够做到。但实际上王阳明想表达的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如果你真的知道,你就自然能够做到;如果你做不到,代表你不是真的知道,或者可以说是压根不知道。

举一个例子:

王阳明的一位状元弟子有一天跑过来,想要向老师给自己写一副座右铭,座右铭的内容正是《孟子》里的一段,类似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类的。

这件事很正常,崇敬老师,想要让老师帮自己写一副座右铭,这本就没什么。

但是王阳明却生气地说:“你中过状元,书读得很多,学问做得也极好,难道还不能做到反省自己的知行合一吗?难道还需要一个座右铭来警示自己吗?”

这番话的分量十分之重,相当于一个佛学大师还需要在自己床边贴上“色即是空”四个字来警示自己一样。

这几乎代表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不贴“色即是空”四个字,这位大师就成为不了大师了。

将知行合一代入到爱因斯坦的知识和司机的知识,我们就更加可以理解,当你学习了某样东西之后,如果你无法真的将它变为你能够灵活使用的知识,那么你就是没有达到真知,也就是仅仅只拥有司机的知识而已,这样的知识再多也是无用的。

那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有两点:

第一, 刻意练习

当你习得了某个知识,你必须不断地把它用出去,不断地实践出去,不断地用输出倒逼输入,不断地把它镶刻进你自己的大脑中。

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你使用出去,不能把你进行实质性的改造,那么这个知识就不属于你。

现代社会,信息几何性的爆炸,导致人们看的东西越来越多,学的知识越来越多,但实际上对人的成长帮助微乎其微。

而一个人要真正的成长,必然需要在某个领域选好对标学习的榜样,加上刻意练习。至于怎么刻意练习,可以看我之前写的文章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

第二, 保持谦卑

知识是永远学不尽的,所以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学到头了,当你认为自己无敌的时候,其实恰恰是你无知的时候。

第三、每日复盘

一个不会复盘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但凡高手,没有一个不是每天在复盘的。

你可以每天问自己五个问题:

1、今天都做了什么?2、所做的事情分别有什么产出?3、做这些事情,分别花了多少时间?4、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5、在时间花费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建议把这五个问题打印出来,贴在床头,每天睡前花几分钟做一次评估。

希望我们掌握的是爱因斯坦知识,而不是司机知识。